又見花褪殘紅芳草綠。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寫成《金庸筆下的一百零八将》。
完卷之時,便想與關心我的讀者說幾句心裡話。
憶昔少年時,曾沉湎于刀光劍影的武俠世界;但打破“讀武俠小說是一種消遣”的觀念,始于讀金庸作品。漫遊在金庸的小說世界中,我們不僅可以獲得一種享受,一種樂趣,而且可以真正領悟到:武俠小說原來是一種藝術,是一門學問。
既然武俠小說是藝術與學問的結合,又具有中國特有的民族氣派,國人何不去研究它?80年代,香港的文學界已開金學研究之先河。大陸“武俠迷”人數之多,大大超過港台,大陸的評論界難道甘心沉默?我寫這本書,此為意圖之一。
中國文學界對俗文學(或曰通俗文學),一向貶多褒少。其實,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就有三本屬于通俗文學;而且,俗文學讀者最多,流傳最廣,我們的評論家完全應該面對現實,對雅文學與俗文學都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有感于此,我以金庸小說為突破口,</PGNF09.TXT/PGN>為優秀的通俗文學叫好,此為意圖之二。
大陸流行的文學評論,以蘇聯評論為模式的居多。洋洋萬言,面面俱到。從結構談到人物,從語言說到細節,其中不乏文字沉悶、語言晦澀、令人大倒胃口之作。更有甚者,越寫越玄,連學貫中西的施蟄存老先生也讀了不知所雲(他在《随筆》雜志上曾撰一文,以“看不懂”稱之)。我喜歡讀好看的小說,也提倡寫好看的評論。此書為人物立傳,千字短文,以小見大,談藝術手法,談人物形象,或作題外言,以增其趣。想一改當今評論之舊習,此為意圖之三。
前年寫成《武俠世界的怪才——古龍小說藝術談》(學林出版社1990年版)一書。印數五千冊,不久銷售一空。香港作家協會會長倪匡讀拙著即來信:“清早拜讀大作,精彩之極。此書肯定可在港台出版,保證大受歡迎。古龍若在世,一定欣喜莫名。”美籍華人、武俠小說家蕭逸從洛杉矶來信:“大作一口氣讀完,古龍的許多書我雖沒有看過,可是您那精辟入裡的見解,毫無疑義證明這本著作是時下最好的作家評論文集。我不禁為老友欣喜,卻又不禁想到我的許多小說在你在‘法眼’照射分析之下,将又是如何凄慘景象?害怕得緊!”馬來西亞的著名華人武俠小說家溫瑞安認為:“你把評論寫得那麼好看而又見解獨特、自成體系,使我看了你的評論集,還想讀你其他的作品。如果你不反對,我很想大力推薦你的書在港台出版。”至于國内讀者與學者因讀此書給我來信之多,居然列于我出版的二十餘本著作之首。由此可見,武俠小說評論如此受人歡迎,我這幾年的功夫也非白花。
我與金庸先生通過幾次信,他的作品隻是我研究的一個對象。對其小說或褒揚或非議,皆我個人之見,與旁人無關。
最後向為本書序的馮其庸先生和作插圖的謝春彥兄,表示感謝!謹以此書獻給愛好武俠小說的同好,并求指正。
曹正文
1991年春記于上海《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