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金庸小說與傳統文化

首頁
    些分析雖有道理(陳墨文章甚至不乏精彩之處),但總體結論很有偏頗。

    這樣的論斷同一般讀者的閱讀印象,距離實在太遠了!也和金庸小說的創作實際,距離太遠了! 金庸小說共十五種三十六冊,創作和改定的時間前後長達十七年。

    他不可能在五十年代創作《書劍恩仇錄》之初,就設想好未來要寫多少部作品,每部作品主題思想如何,主人公的文化程度又如何,怎樣構成一個龐大的形象體系或思想流程;而隻能是寫一部構想一部(能多構想一兩部就不容易),以求得逐部出新,不要重複自己而已。

    武俠小說主人公的文化程度一般都不高,至于具體設計,恐怕隻能視每部作品主人公性格、出身及與周圍人物的相互關系,作品情節發展與主題思想的不同需要而定,并非按作者事先設下的由高而低的文化梯田順序排列的結果。

    況且作品實際情況也并非“主人公的文化程度越來越低”。

    以金庸較晚的幾部小說主人公為例:《天龍八部》中段譽是大理國王子,他自己對鐘靈說:從小“爹爹請了一位老師教我念四書五經、詩詞歌賦,請了一位高僧教我念佛經”(6),可知很有些文化教養;喬峰、虛竹也都自小在少林寺受過一點教育;《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文化上也比早先出現的楊過、狄雲、石破天等都要高;最後的《鹿鼎記》,主人公除韋小寶外,還應該算上一個康熙皇帝,那是金庸全部作品中文化程度最高的角色(金庸自己就在一篇文章中将康熙與郭靖、喬峰并列為“男主角” (7))。

    金庸小說确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某些方面的批判,但決沒有陳墨先生所說的“非文化及反文化”的傾向。

    至于金庸思想有沒有劉衛國先生所稱從儒家到道家又到佛家,終端卻是對傳統文化“徹底的絕望”這樣一個“流程” 呢?恐怕也不存在。

    理由是金庸從《書劍恩仇錄》開始,實際上對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都是既有肯定又有否定,既有吸取又有揚棄,既有繼承又有批判。

    後來他又研讀佛經,也剖析世俗文化,卻同樣沒有全盤地接受,當然也無所謂“徹底的失望”。

    金庸創作武俠小說,已過“而立”之年,中西文化根基大體已經打好,思想也趨于穩定和比較成熟,傳統文化在他的小說中是以綜合和融彙的形态存在的(這才使讀者感到他的小說具有豐富厚實的文化氣息),他不可能也不需要借小說創作先探索儒家思想,再探索道家思想,又探索佛家思想,而後探索市民文化與世俗文化,最終走向虛無、絕望。

    這些說法恐怕都是研究者為追求建立某種“體系”而對金庸作品求之過深、走向偏頗的結果。

    陳寅恪在為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所寫的審查報告中,曾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今日之談中國古代哲學者,大抵即談其今日自身之哲學者也,所著之中國哲學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學史者也。

    其言論愈有條理統系者,則去古人學說之真相愈遠。

    ”(8)這裡說的雖是古代哲學史研究,其實在方法論上有普遍意義,對金庸小說與金庸思想的研究也是同樣适用的。

     二 我們說中國傳統文化在金庸小說裡是以綜合的形态存在的,這包括多層含義。

     首先,指金庸小說中的傳統文化由多元所構成,儒、道、墨、法、釋乃至兵法家等各種思想成分都有。

    金庸在不同的作品中出于不同的需要,通過藝術形象着重體現或發揮諸子百家中某一家、某幾家的若幹觀點,他本人卻似乎并不特别偏向或執著地信奉某家的思想。

    金庸的傳統文化觀念本身就是多元融合。

    因此,諸子百家的思想在金庸小說中往往不是單個地分離地存在的。

    比方說,他的小說贊美了儒墨兩家的人生态度,同時卻又肯定了佛道兩家的哲理精神:采取一種儒墨與佛道互補的态度。

    令狐沖那麼狂放灑脫,對師父卻總是畢恭畢敬,蒙冤受屈也不反抗,保持尊師重道的傳統道德,這既是人物性格的自然體現,也是金庸本人文化觀念的不自覺流露。

    在愛國、重義、盡孝、尊師、守信這類基本道德觀念方面,金庸小說從儒墨兩家吸取很多,但在個人與社會相互關系的選擇上,作品又頗多佛道兩家的思想。

    了解傳統文化問題上的這種多元性,是正确把握金庸小說内容、防止和避免簡單化論斷的關鍵之一。

     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在我們今天看來,他們的學說各自代表社會要求的一個側面。

    雖然相互間激烈地進行着争論和鬥争,卻并不一定是你死我活、互不相容的關系,倒是各有優長,可以相互補充。

    儒家強調個人對社會應負的責任,主張從道德修身的自我完善方面來保證“禮治”、實行“仁政”,以維持既定的社會秩序。

    孔子不贊成法治,而主張德治,他說:“道(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9)又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

    ”(10)可見,他認為主要應該從道德教育上解決問題(所謂“克己複禮為仁”)。

    但道德教育當然不是萬能的,孔子沒有辦法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