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第九
武功:★★★★
智商:★★★★
情商:★★★
英雄指數:★★★
攻擊力:★★★★
《碧血劍》故事的一開始便是袁承志的苦兒曆險記。
袁承志找不到崔秋山和啞巴的蹤影後,便茫然無主地放聲大哭。
他還是個孩子,就太早品嘗到了人生中生離死别的痛苦,太早就彷徨無依。
這是他命運和人生的悲劇,這造成他日後并沒有做出大的成績來的原因。
袁承志的情況有一點像張無忌,少年失持,長大後反而消失了許多鋒芒。
郭靖還有母親和江南七怪的看護,楊過自己幹脆自生自滅,在社會上讨生活,反練出一種狠勁,這與袁承志和張無忌不相同。
苦難有時候反而會使孩子過早地表現出成人堅強的一面,但那并不是他真的提前成熟,那更多的是一種速成的缺乏根基的假象,更能表現出孩子的驚怯和困惑。
倪匡先生說袁承志童年義勇精明,十分可愛,長大了反而變得乏味。
如果仔細分析,即是以上的道理。
袁承志拼着命發蠻發狠與胡老三纏鬥一段,為的是要救安小慧,安大娘心裡稱贊他“小小年紀,居然如此俠義心腸”。
這正是少年英雄袁承志的傳神寫照,不過在他少年的俠義中,我們不要忘了其背後的辛酸血淚。
少年的袁承志确是資質不錯,聰明伶俐,他一見到穆人清便知道恭恭敬敬地磕頭叫師父,讓這個安大娘所言的“脾氣很古怪,你不聽話,他固然不喜歡,太聽話了,他又嫌你太笨,沒骨氣”的捉摸不透的老頭,對他一見即喜,幾乎是毫不猶豫地收了袁承志為徒。
袁承志到處讨人歡喜,安大娘喜歡他不說,崔秋山誇他聰明,連那個啞巴也極喜歡他。
看啞巴知道穆人清同意收袁承志為徒,喜得把他抛在空中再接住,接連四五次,其内心的真摯情感流露無遺。
在華山學藝,袁承志所到之處盡是一片掌聲和歡笑聲。
這個聰明活潑的孩童,給大家都帶來了歡樂,而他自己也終于有了歸宿,也找到了人生的幸福。
袁承志學得聰明,又用功勤奮,武功進境極快。
接下來他又遇上木桑道長,又是一個造化良機,他得到了許多的收益。
袁承志如何讨人歡喜,僅從木桑道長一見面便送了他極為貴重的護體寶衣一件事便可知,而木桑道長也沒有看錯人,此後袁承志陪木桑道長學棋下棋,讓木桑道長過足了棋瘾。
《碧血劍》是《書劍恩仇錄》到《射雕英雄傳》中的過渡,袁承志這個人物也是陳家洛到郭靖中間的一個過渡。
袁承志制伏兩頭猩猩,為之取名“大威”、“小乖”,已有了《射雕英雄傳》中一對白雕妙用的影子。
金蛇郎君行事處處透着三分邪氣,死後還想着算計人,若發現他藏身洞穴之人稍有貪心,未能依照他留簡的指示先葬其骸骨再開啟寶盒,即難逃大難。
袁承志的性格和郭靖張無忌一路,都是至誠君子,厚道老實,所以能遵金蛇郎君留簡的指示所囑而行動,避過了危險。
少年聰明伶俐的袁承志在成熟,但這種成熟中卻有了一種青澀的不太協調的意味。
武功隻是外在的,他幸運地在學到穆人清、木桑道人的高妙武功之後,又通貫了金蛇秘笈的奇異武學,他甚至在三種不同的武功之中,更有領悟和超越。
但他内在的轉變卻沒有相應的提高。
這種由蠶蛹到化蝶的過程,最是艱難和不易,看袁承志與李岩紅娘子相識之後,傾慕李岩的書生謀士的儒雅風度,自己也買了一套書生衣巾,學作書生打扮,此處最能剖明袁承志變化的心路曆程。
如果說袁承志是陳家洛到郭靖之間的過渡,此時的他更與陳家洛相近。
袁承志和溫青青認識之初彼此之間是一種輕喜劇的誤會。
當溫青青的女兒身份未揭露之前,兩人之間的關系讓人看着尴尬,袁承志對溫青青處處容讓,寫得有些生硬和牽強,甚至有一點同性戀的暧昧氣氛。
長大後的袁承志,似乎确是遲鈍迂腐得多了,缺乏了少年時的靈氣。
溫青青終于恢複了俏麗女兒的本色,袁承志是大跌眼鏡,書中說他“以前許多疑慮之處,豁然頓解”,其實也未必,女兒家忽嗔忽喜一悲一笑的心事,他還需有些日子慢慢去琢磨呢。
袁承志大破溫家五老五行陣,表現了袁承志的藝高人膽大。
袁承志僅用了安小慧頭發上戴的一枚普普通通的玉簪,便不費多少力氣,破解溫家五老的五行陣外加一個鋪佐的八卦陣。
此一戰有驚有險,極具戲劇效果和幻想發揮的是,五行陣八卦陣雖厲害無比,袁承志卻優哉遊哉,躺在陣中悶睡大覺。
表面上是袁承志托大,全不把衆人放在眼裡,實際上卻是袁承志看出了陣勢的關鍵和弱點所在。
以不變應萬變,金大俠寫出高明的武學境界。
與小時候的聰明機靈相反,正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袁承志對于溫青青反複多次、明白得不能再明白的示愛,還是不可思議地木讷和無動于衷,不無呆氣地愕然不解。
郭靖雖也是老實愚魯,但對黃蓉的反應卻是心有靈犀,一點即通,執着而熱烈。
袁承志相比之下确是遜色不少,他的老實模樣多了幾分道學氣,總覺不夠本色。
正如溫青青心中對袁承志的不滿:“他确是個至誠君子,隻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