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張無忌:仁慈寬恕和随波逐流

首頁
    為了,讓我們看着心喜。

     生死之間的差别其實并沒有人們想像的那樣大。

    無忌讀《莊子》而再感悟,并且以之為行事處世準則,道家的知雄守雌精神,與他的靜思的性格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在這個世界上,他更傾向于旁觀而不是介入,随勢而不是幹涉。

     無忌少年時苦難的流浪曆險,可取名為“苦兒流浪記”。

     一個少年,尚不能有自我保護的完全能力,僅憑别人的臨終相托的一句話,便萬裡迢迢,帶着更不能自理的小孩去尋父,真是讓人難以想像。

    無忌的天性純厚、執着,是他行動内在的本色之處。

    看無忌一件件、一樁樁大仁大勇的英俠舉止,均要從此本色着眼。

     傳奇仍然和曆史的場景相交融,個體的創傷與階級的理想相對照映襯,那些奇幻的情節便生動有力起來,更顯豐富和色彩的斑斓。

     少年無忌武功不足防身,但醫道藥道,卻繼續大長進,而且成了他一次次化險為夷的實用法寶。

    他為詹春、蘇習之療毒之後,終于有了機緣,将楊不悔送去昆侖山尋找父親。

    一路上無忌少年老成,為楊不悔當保姆,哄着楊不悔去找媽媽,真是太難為無忌了。

    他已習慣了磨難,習慣了誤解,習慣了命運中種種不公和悲慘的遭遇。

     靈脂蘭,金銀血蛇的插曲,十分好看,少年無忌在武學上雖暫無成就,醫藥之道卻已可當之為大師了。

     好人天佑。

    奸詐的陰謀不僅沒有傷害到無忌,反給無忌帶來了奇緣奇遇。

    為逃避朱長齡的毒手,無忌竟來到一處世外桃源的洞天福地,而且在這兒找到了失傳已久的《九陽真經》,煉成一身蓋世神功,身上的傷痛也因此完全好了,真是大快人心,功德圓滿。

     張無忌的純良品質,菩薩心腸,慢慢地盡情發揮和定型完滿。

     射雕三部曲中,郭靖憨厚老實但善惡分明,嫉惡如仇,楊過灑脫不拘但自有明确的是非标準。

    張無忌與他們都不同,他沒有什麼明确的善惡标準,沒有道德上教條的過多束縛,也沒有明确的政治理想和野心。

    他比較被動,更多地像旁觀者和局外人,他的氣質中有更多道家無為避世的成分。

    他和善、中立和寬容。

    魔教也好,武當、峨嵋等名門正派也好,隻要是殺人,他便會在内心本能地反對。

     六派圍剿魔教,有許多細緻慘烈的描寫。

    張無忌隻是心中充滿矛盾地旁觀,看得很不忍,隻是歎氣。

    他内心的和善也帶來他行事的軟弱,不到萬不得已,不到實在看不過去,他是缺乏勇氣主動去幹涉和介入的。

    直到靜玄奉滅絕師太之令誅斬魔教俘虜時,他才再也忍耐不住,挺身而出,大聲責問。

     邁出了第一步,接下去張無忌就自然得多了,他心中已壓抑了太久的話此時珠玉一般滾出,絕無絲毫的含糊和停頓。

    對于靜玄的歪理,他口齒伶俐地一一駁斥,這并非他有急智,而是這些道理已不知在他心中反複思量過多久。

    就是救死扶傷之際,我們還能深究到張無忌的優柔之處。

    他一相情願要滅絕師太和魔教“兩下罷鬥”,這種性格,又使人想到《天龍八部》中的虛竹。

    在金大俠的小說中,也許無忌與虛竹的脾性最為相近。

    兩人都一般的沒有主見,胸無城府。

     無忌對滅絕師太道:“每個人都有父母妻兒,你殺死了他們,他們家中孩兒便要伶仃孤苦,受人欺辱。

    ”這是多麼簡單和樸素的道理,多麼感人,但滅絕師太心如鐵石,全然不為所動,真是可怕。

    無忌挺身而出,接滅絕師太三掌以救銳金旗衆人,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精神。

     無忌求殷野王放過殷離,其言辭也是樸素動人:“她是你的親女兒啊,她小的時候你抱過她,親過她,你饒了她罷。

    ”無忌的内心,有一種最為平民化的東西,這正是他日後的大障礙。

     無忌在說不得的布袋之中,大受刺激,怒發欲狂,真氣激蕩,沖破了體内玄關,使他學到的九陽神功徹底圓滿貫通,大功告成。

     和小昭受困在秘道中,張無忌又有奇緣,學得了乾坤大挪移心法。

    無忌的好處在于他的不貪,要求不高,事事适可而止。

    他練心法到第七層,留下十九句練不成,便就此算了,不去勉強,反而是誤打誤撞得了善果。

     六派圍剿明教,跳梁小醜,乘人之危,陰險歹毒,最讓人不齒。

    無忌旁觀,心存畏懼多時,直到他外公殷天正實在處境堪危了,他才不暇多想,挺身而出,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