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第七
武功:★
智商:★★★★★
情商:★★★
書劍指數:★★★★
攻擊力:★
北風如刀,滿地冰霜,如此冰霜如此路。越是多的流血和殘忍,慘烈和粗暴,越是無情地拷問着這世界的良知。呂留良和小兒子談起“逐鹿中原”、“問鼎中原”的典故,由此點明此書取名的含義,将主題在深切的悲憤中突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鼎镬,我為麋鹿”,真理的指向是血淋淋的可怕,百姓永遠是魚肉,是麋鹿,永遠是被動和悲劇地忍受着這世界施加給他們的不公命運,永遠讓暴君欺淩和主宰。“問鼎”、“逐鹿”,便是想做皇帝,“未知鹿死誰手”,就是不知哪一個做成了皇帝,而“做老百姓的,總是死路一條”,“隻不過未知是誰來殺了這頭鹿,這鹿,卻是死定了的”。呂留良和黃宗羲,是明末清初大儒,黃宗羲作有《原君》,呂留良作有《四書講義》,二人都是有啟蒙思想的激進思想家,在其著作中,诋斥君權,将君主視為寇仇和獨夫,本回即是其政治主張的淺白表現。
呂黃二人,在此書中僅出現一次,是應景過渡的人物,為作文時所需要,而顧炎武雖同是一代大儒,金大俠卻安排他在此書中有不少戲,當作小說中一個必要穿插的配角來寫。顧炎武也練過武功,且着意結納江湖中反清複明的豪傑志士,主動擔任聯絡工作,身體力行,是反清複明運動的精神領袖。
殺龜大會,顧炎武和陳近南成了“鋤奸盟”的總軍師。在此書第一回出現一次之後,顧炎武繼續深入,以他當世大儒的身份,為江湖豪傑出謀劃策,提升境界,充當精神領袖。對形勢的判斷和認識,顧炎武自然要比這些一腔熱血的草莽英雄高明許多。反清複明大計,須有組織、有計劃、有方針、有目标,謀而後動,最主要的是團結對外,不能先窩裡鬥。但畢竟書生報國,理想的成分太多。有眼光,有政治熱情,實幹的能力卻不夠,顧炎武的形象還是很蒼白空洞,難以給人留下印象。把“殺龜盟”改名為“鋤奸盟”,這是顧炎武的文人習氣,文采有了,但卻沒有了生動和響亮的效果。
顧炎武當日在殺龜大會上露面,出謀劃策一番之後,就不見了蹤影,也看不出他還有什麼更好的表現,書生報國,心急眼熱,但行動上卻是低能的。落入了吳之榮手中,還是虧了小寶這最不學無術的小滑頭活得性命。
小寶要殺吳之榮,需要找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吳之榮要拿吳六奇寫給查伊璜的信告密,小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便要人僞造一封吳之榮與吳三桂勾結謀反的信,以定其死罪。僞造文書,這自然是文人們的拿手好戲,查伊璜寫就,顧炎武和呂留良解釋發揮一番,自歎自賞,是文人筆墨逸事本色寫法,隻是不免有許多酸腐之氣。
小寶敬重顧炎武三人,但他實在無法與之多相處,隻覺三人枯燥無味。小寶想:“朝裡那些做文官的,個個也都是讀書人,偏是那麼有趣。”這真要值得人深思了。肉麻不是有趣,迂腐更不是有趣,如何通達明理,心胸自高,是做人的大道理。
此書第一回,運河之中顧炎武、呂留良、黃宗羲暢談反清複明大事,顧炎武竟來勸小寶自己作皇帝,恢複漢人江山。小寶大驚,連碗也拿不住了,摔了個粉碎,讀者也是瞠目結舌,想不到顧炎武算當時博學鴻儒,竟有如此異想天開的提議。他們是深思熟慮,早就私下裡商量好再來向小寶說辭的。書生謀國,真會有此主意,聽他道理一套一套,真像那麼回事。小寶福氣最大,上天和命運垂青,這是他可當皇帝的最關鍵;當皇帝可以不學無術,流氓出身也不要緊,曆史上有的是例子,這是小寶可當皇帝的第二條。顧炎武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忘了當皇帝的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極強的野心和欲望。小寶不是這樣的,他才不會“又辛苦又不好玩”,他要幹的事是吃飯、看戲、看美女、聽說書、聽典子,他是得過且過,是生活的藝術家。
十大書生上榜人物,顧炎武以其書生謀國,其志可嘉,其行無益,排名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