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自成:悲涼失落的心境

首頁
排名第四

    武功:★★★

    智商:★★★★★

    情商:★★★★

    倒黴指數:★★★★

    攻擊力:★★

    中國正統的曆史觀曆來是把農民起義作為“亂匪”看待,以往的武俠小說從沒有把李自成這樣的義軍作正面形象處理,金庸以大手筆,改寫了中國的政治觀和曆史觀。所以《碧血劍》的立意和境界自高一籌,從世界觀方法論上就将其他的舊派武俠小說比了下去。

    《碧血劍》這部小說的主人公袁承志乃是明未抗清名将袁崇煥的兒子。袁崇煥因滿清使反間計被昏聩的崇祯皇帝所殺,實是曆史上的千古奇冤,袁承志身懷家仇國恨,立志報仇。而袁承志的家仇是針對明朝崇祯皇帝,國恨則是針對滿清鞑虜,所以立場上當然就站到揭竿而起的義軍李自成等人一邊去了。

    袁崇煥被崇祯皇帝所殺後,袁承志則被袁帥的舊部諸将收養,學成絕藝,矢志報仇,他的仇家正是滿清的皇太極以及明朝的崇祯帝。

    其時明朝天下風雨飄搖,加之連年水旱成災,流寇四起,明朝元氣大傷,李自成揭竿而起,内抗明朝昏君,外抗滿洲鞑虜,袁承志無論是從天下百姓所望還是袁氏一門的深仇大恨,都是理所當然地支持和擁護李自成而反對崇祯,抗擊滿清。

    這部小說表面上是袁承志的學藝報仇的故事,實際上卻寫了崇祯、皇太極、李自成這三方曆史人物,寫了大明、大順、滿清這三朝,是明末清初數十年戰亂的真實體現。

    袁承志的身世決定了他的情感取向,決定了在亂世危邦中,他與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站到了同一陣線上。明朝崇祯皇帝這一方,是與袁承志有殺父之恨,而滿清皇太極那一方,則是袁承志之父袁崇煥的死敵。而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一方面要推翻昏庸腐朽的明朝,另一方面又要抗虎視中原的滿洲鞑虜,袁承志很自然的要成為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同盟,從而對其抱以極高的期望值。

    《碧血劍》一書仿佛是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翻版,金大俠對李自成農民起義的态度,在同情和認可中又帶着許多批評和惋惜。對照《鹿鼎記》中的描寫,顯然本書中李自成的形象,有更正面的積極意義,貶抑中卻有更多正面的肯定。《碧血劍》一書中的李自成,雖然出場并不多,但卻給人一種生猛鮮活的感覺,給人留下的印象較為深刻。這是一代天驕,一代英豪,卻又是見識不高,目光短淺的江湖草莽,終覺是小模樣。

    李自成豪邁爽朗,勇猛磊落,同時又狹隘淺薄,好大喜功,命運給了他驚人的機會,但他卻沒有抓住,勝利很快沖昏了他的頭腦,權力腐蝕了農民起義軍自上而下的層面。君主專制的獨裁制度,是一切罪惡産生的根源,李自成要當皇帝,一切就開始變得醜惡起來。

    李自成對崇祯太子說:“我就是老百姓,是我們百姓攻克你的京城,你懂了麼?”李自成一開始出現的是老百姓的形象,正是這個形象奪取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打開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可是李自成的農民軍,入城不到一日,便四處搶掠奸淫,反而成了老百姓的對頭。

    《鹿鼎記》中,李自成的形象已改變了許多。其草莽英雄的粗豪,殺人如麻的冷酷,狡詐多智的求生能力,吞吐風雲的風采,以及悲涼失落的心境,躍然紙上。

    李自成差點就要做成皇帝,他從最輝煌的人生尖峰跌落到逃命的谷底,确實是夠倒黴的了,十大倒黴男上榜人物中,李自成排名第四。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