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嚴,連韋小寶也不敢在她跟前造次。
金庸用間接手法寫多于直接寫,透過别人對她的反應顯出她的氣派,例如韋小寶伴着她夜訪宮禁,重逢舊時宮女陶紅英便是。
陶姑姑的激動、尊敬與忠心,充分襯托出九難的身分。
她愈說“我早不是公主了”,就愈使人感到她一直都是公主。
最傳神是韋小寶一路上用盡小太監本領服侍她吃飯,她雖從不說飯菜好壞,但菜好她便多吃幾箸,不好少吃幾箸。
長平初現是以“美”托出高貴,重現時既已亡國,托出高貴便用“愁”了。
金庸善于利用曆史寫人物,《碧血劍》初版還未見功力,到了再版,曆史味道就幾乎太濃了。
趙敏
金庸似乎對“明”字有偏愛,趙敏初版時叫“趙明”,後來大概因為與“明教”
及後來因明教起家的“明朝”重了,所以改為趙敏。
《倚天屠龍記》的曆史背景是元朝末代的亂世,故事裡,趙敏是蒙古郡主,她父親是手握重大兵權的汝陽王,兄長是庫庫特穆爾。
汝陽王及庫庫特穆爾都是真實曆史人物,趙敏這“紹敏郡主”卻全屬金庸虛構。
對于這位蒙古貴女,我初看,再看,又再看都無好感,她是個很有政治野心的女子,她說自己恨不得生而為男兒,在父親手下幹一番事業,而她所指的“事業”,是毀滅中原的大幫派,以及剿滅明教這股反叛力量。
她用以達到這些政治目的的手段全非光明正大,例如詐騙明教高手進綠柳莊,暗中對他們下劇毒、有僧人“剛相”假冒少林僧人空相,藉着向張三豐報兇訊而突施暗襲等等。
當然,俗語說:“兵不厭詐”
,但視使用計謀暗殺為常事的政治人物,畢竟不是一些使人愉快的人,更何況目的不在衛國安民,而在擴張霸業?
撇開政治手段不談,在個人層面這位郡主娘娘也教人不敢恭維。
她恃着手下了得,驕氣淩人,不在話下,但對于這些跟她出生入死的高手,也是完全無情,派他們出戰如喝令下人,他們重傷敗下陣下,她正眼也不瞧上一眼。
利用傷重的阿大阿二引誘張無忌奪取有毒的“黑玉斷續膏”,竟然冷血地先把這些有毒藥膏塗在他們身上,好個趙敏,真是“無毒不丈夫”!
她也有對下屬和顔悅色的時候,當她求這些高手教她上乘武功,倒是不惜以嬌媚姿态相向的。
這種隻知利用人的高貴人物令人心寒。
趙敏最受許多男性讀者欣賞的地方,相信是她對張無忌的一派迷戀,甘為他抛棄尊貴地位及背叛父兄,我看這兩人之間的關系是片時的欲念多于一切,而張無忌又似乎對幾個女主角一般意亂情迷,抛棄政治野心的趙敏與不再統領明教的張無忌相處下去有什麼前途,我實在不敢樂觀。
蘇菲亞
韋小寶的“甜心”之中,居然還有一位外國美人蘇菲亞公主,這位“鄂羅斯國攝政女王蘇飛霞固倫長公主殿下”是曆史上真有其人的,讓金庸寫成這個樣子,她死而有知,不曉得要怎樣生氣。
西洋美人金庸這位“洋才子”早在《碧血劍》寫過了,但隻是寥寥幾筆,沒有這位蘇菲亞那樣活靈活現,洋才子筆下的外國美人倒是十分符合中國人想像的,洋女自然風騷,公主也不例外。
中國男子漢,即中國小孩,也唾手可得之為甜心。
洋女全身是毛,當然與我國婦女的嬌嫩細滑不能比拟,而且又笨,隻懂得發脾氣、摔東西,談到聰明才智,蘇菲亞不但不能與洪教主夫人蘇荃同日而語,就是不學無術的韋小寶,也随時有資格批評她沒有學問。
不過,金庸寫蘇菲亞純是遊戲文章,諷刺低貶洋女多半不是故意,故意諷刺的反而是中國人。
韋小主憑聽戲文說書得來也足以指點鄂羅斯國固倫長公主的,是如何搞得大下大亂、乘着混亂奪取權力。
蘇菲亞聽他的話,一舉成功,事後問他:“你怎知道叫兵士殺人、搶女人,就可以,殺沙裡紮,殺彼得?”韋小寶微笑道:“中國人,向來這樣。
”
這七個字,字字痛心,金庸解釋說:“中國立國數千年,争奪帝皇權位、造反斫殺,經驗之豐,舉世無與倫比。
韋小主所知者隻是民間流傳的一些皮毛,卻已足以揚威異域,居然謀朝篡位,安邦定國。
”發動一場動亂,令到多少人喪生,比較之下,譏諷蘇菲亞淫蕩、不知羞恥,實在不成什麼責備。
蘇菲亞出場的場面荷裡活曆史官闱電影的意味有餘,曆史真實感不足,金庸後來避重就輕,不再讓韋小寶攝政女王見面了,隻許通信,又許韋小寶再讨一點最後便宜,送個自己的裸體石像去聊慰洋女相思之苦。
蘇菲亞真有其人,但其人真事迹真面目又有幾人會翻查印證?自然是《鹿鼎記》的版本流傳于華人世界。
金庸小說家權威不容忽視,完全沒有說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