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曹雪芹對黛玉的批評(1)

首頁
運用意象來使藝術形象内涵更加豐富多彩,含義隽永,是中國傳統詩歌創作中一直被廣泛使用的手法。《紅樓夢》之所以經得起反複地品味式精讀與反複地解剖式研究,讓人感到這部小說像詩一樣,詩味濃郁,詩意橫溢,難以達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曹雪芹成功地将小說創作中的情節、細節營造,和詩歌創作中的意象運用,巧妙地結合了起來。

    長期以來,林黛玉藝術形象研究特别是對其悲劇命運認識的過于政治化,使人們對黛玉詩詞活動中的幾個相關材料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因此未能全面認識曹雪芹對林黛玉的情感和态度。因此要全面理解林黛玉的藝術形象和曹雪芹對她的态度,必須對《紅樓夢》中的“東風”意象加以更多的關注。

    當然,曹雪芹對林黛玉是極其喜愛和充滿同情的,她是第一女主角(另一位并列女主角是王熙鳳),毫無疑問的“正面人物”。也許就是因為這樣,人們才忽略了曹雪芹從不“包庇”他的任何人物,從不掩飾人物缺點的寫作原則。所以魯迅才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

    這些材料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時黛玉抽的那支詩簽:“隻見上面畫着一枝芙蓉,題着‘風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舊詩,壽怡紅群芳開夜宴

    道是:莫怨東風當自嗟。”

    “東風”一詞有時在詩詞戲曲中指代家長。最有名的是陸遊的《钗頭鳳》:“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這裡的“東風”就是喻指逼迫他和表妹唐琬離婚的母親。

    “東風”在《紅樓夢》中并非隻有這一處喻指家長,還有幾處也頗值得注意,其中最集中的恐怕要算七十回詠柳絮詞那節,黛玉和寶钗兩人的詞中都涉及了“東風”,而态度卻大不一樣。黛玉的《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對成球。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說風流!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歎今生,誰拾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這裡的“嫁”,從柳絮而言尚可與“婚嫁”相通,實際上就是“交給”或“托付”之意;而喻人則顯然不能喻指“婚嫁”,因為黛玉并未嫁給寶玉。所以這裡的“東風”就是指“春”。這首詞表現了黛玉對于賈府家長們的不滿:林家将我黛玉交給你們,但你們對我的終身大事沒有做好安排。

    有意思的是,寶钗《臨江仙》的“東風”卻完全是另一種作用與評價: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圍蝶陣亂紛紛。幾曾随逝水,豈必委芳塵!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這裡的“春”也和“東風”一樣,都是喻指那種可以決定“柳絮”們命運的力量。曹雪芹在這裡寫出了寶钗潛意識中對現在這種處境的滿意,而且禁不住流露出希望能借助外界的這一主導力量使自己夢想成真。曹雪芹也暗示,在對待黛玉和寶钗這兩個少女的态度方面,賈府老一輩還是公平的:“卷得均勻”!

    在這次詠柳絮的詩詞活動中薛寶琴的《西江月》也有“東風”二字:

    漢苑零星有限,隋堤點綴無窮。三春事業付東風,明月梅花一夢。幾處落紅庭院?誰家香雪簾栊?江南江北一邊同,偏是離人恨重!

    從薛寶琴本人來說,這裡的“東風”是就事論事。但我以為曹雪芹可能暗示賈府的三位小姐(“三春”)的終身大事都由老一輩(“東風”)來作主,最後和嫁給梅翰林之子的薛寶琴一樣,都成了“離人恨重”,命運都十分不幸。所以這次詩詞活動中的“東風”的含義是統一的。

    看來林黛玉意識或潛意識中總是将“東風”這個意象作為一種能主宰花草命運的力量來表現的,而她自稱是“草木之人”,所以在她的詩詞中就常以“東風”這個意象來喻指賈府長輩,表達自己的希望、失望、煩悶以及悲愁。七十回《桃花行》:

    桃花簾外東風軟,桃花簾内晨妝懶。

    簾外桃花簾内人,人與桃花隔不遠。

    東風有意揭簾栊,花欲窺人簾不卷。

    桃花簾外開仍舊,簾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憐人花亦愁,隔簾消息風吹透。

    風透湘簾花滿庭,庭前春色倍傷情。

    閑苔院落門空掩,斜日欄杆人自憑。

    憑欄人向東風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