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這是《紅樓夢》裡北靜王的名字。
永瑢,這是乾隆第六個兒子的名字。
永瑢兩個字各減一筆,便是水溶,再明顯不過。
那麼,小說裡北靜王的原型,是不是永瑢呢?永瑢後來過繼給慎靖郡王允禧(乾隆的叔叔)為孫,先降襲貝勒,後晉質郡王,“靖”“郡”這些字眼都與“靜”很接近,看來,北靜王原型問題,可以拍闆定案了。
但是,且慢。
細查一下年代,問題來了。
我們在《紅樓夢》現存最早的本子甲戌本裡,就可以看到北靜王形象出現,而且在後來各種抄本裡,關于北靜王的文字都很穩定,但是脂硯齋甲戌再評本的那個甲戌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該年永瑢才剛剛十一歲,也就是說他乾隆八年(1743年)才出生,曹雪芹至少要比他大二十歲,曹雪芹構思與初撰《紅樓夢》時,永瑢還是一個嬰兒,并且永瑢是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年底才過繼給允禧為孫的(允禧在頭年五月去世,去世時才有“靖”的谥号),那離曹雪芹辭世也就隻有三年的樣子。
這樣看來,曹雪芹筆下的北靜王,原型采樣應該還有别的真實人物。
小說中的北靜王是一個曹雪芹下筆極其稱頌珍愛的角色。
他正面出場在第十四回後半和十五回前段,“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性情謙和”。
“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麗人物。
”更難得的是,北靜王“因想當日彼此祖父相與之情,同難同榮,未以異姓相視,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不僅主動積極參與秦可卿的路祭發喪,見了賈府的老少爺們,“仍以世交稱呼接待,并不妄自尊大”。
對賈寶玉更施厚愛,這位“生得才貌雙全,風流潇灑,每不以官俗國體所縛”的“賢王”,誠邀寶玉去他府中,稱“小王雖不才,卻多蒙海上衆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頗聚”,他希望寶玉“常去談會談會,則學問可以日進矣!”這個人物在前八十回裡還多次暗場出現,讀者可以感覺到,北靜王與賈寶玉确實建立起非常密切的,甚至可以說是非同尋常的關系。
曹雪芹以濃墨重彩寫北靜王,而且把“賈寶玉路谒北靜王”鄭重地寫入回目,這說明在他的創作情懷裡,這是不能舍棄的内容。
曹雪芹的祖上,是最早被滿軍俘虜的漢人,具體而言,也就是在滿族入關前就歸入内務府包衣的高級奴才,這部家史裡既有為奴的屈辱,也有與滿軍共同作戰取得天下的驕傲,從順治到康熙兩朝,曹家都很被主子寵愛,但到了雍正朝,情況變化了,雍正對曹罷官抄家。
雍正的繼承皇位,合法性被普遍地質疑,他的兄弟裡有對他公開挑戰的,有對他腹诽的,但也有年齡小一些的,不參與權力鬥争,但對被雍正整治的皇族及其牽連到的如曹家這樣的世奴,在可能的範圍内表示同情,甚至伸出援手的,《紅樓夢》裡的北靜王,就是這類真實存在的集中表現。
所謂“不以異性相視”,就是不以曹家(小說裡化為了賈家)的漢族包衣奴才的下賤身份而對之施以政治歧視,還能肯定他們祖上與主子并肩作戰奪得天下的曆史功績,并且始終承認彼此在長期的交往融合中形成了“同難同榮”的“世交關系”。
這樣的“王”,對生活裡的曹家和小說裡的賈家是多麼的重要啊,猶如陽光雨露,是活命的源泉。
康熙的第二十一王子允禧,比篡了皇位的第四王子即雍正皇帝小三十三歲,他的年齡跟曹雪芹應該比較地接近,他似乎就是一位上面所說的能善待曹家的皇族,他在雍正朝先被封為貝子後晉貝勒,乾隆一上台還沒改元就封他為多羅慎郡王,因此如果曹雪芹成年後與他有所接觸,他那時已經是郡王了,“郡”與“靜”諧音,而且,現在我們稱為恭王府的庭院裡,至今還挂着一塊允禧寫的匾“天香庭院”(沒有署名,但上面蓋着他的印章),盡管我們現在還沒有确切證據來證明乾隆朝的慎郡王府一度就在那挂匾的地方,但其府址應該大體上在紫禁城以北的相關區域,這樣,曹雪芹寫小說時“北靜”的符碼的出現,也就不難理解了。
允禧無心權力,他自号紫瓊道人,又号春浮居士,著有《花間堂詩草》《紫瓊嚴詩草》。
《紅樓夢》裡出現“天香樓”這樣的建築稱謂,與允禧題寫的“天香庭院”匾絕非偶合,小說裡北靜王這個形象,允禧應該是原型之一。
允禧曾生有一子,他去世時該子肯定已殇,否則乾隆不會把自己兒子永瑢過繼給他家當他的孫子,以便延續他家的爵位,而之所以讓永瑢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