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午年春節逛廠甸廟會,購得《紅樓夢》煙畫一套,如與舊友邂逅,樂不可支。
所謂煙畫,依我兒時的叫法,該稱洋畫,拍洋畫與撾羊拐,是那時我輩最喜歡的兩種遊戲。
玩這兩種遊戲的最佳地點是胡同四合院門口的登馬石旁。
長方形的登馬石表面早被古人靴底磨得平整光滑,特别适合當作遊戲台。
撾羊拐的玩法是左手先把四個側面染了紅色的羊拐扔到石面上,然後抛起右手裡的沙包(碎布縫制,内放沙子),趁沙包未落下之際,趕緊整理扔下的羊拐,使其朝上的一面相同,然後接住沙包,再抛起,再将羊拐全換為另一面,如之四次,倘把羊拐所有各面全部轉換成功,則再抛起沙包後,要将全部羊拐撾進手中。
每當其中一個環節失敗,則換為另家去做。
誰最順利地完成全過程,誰為勝者。
那時我和小朋友玩撾羊拐,赢了人家給我洋畫,輸了則我給人家。
但洋畫本身也可單獨遊戲,而且我們男孩子更喜歡玩洋畫。
洋畫的玩法又有兩種,最過瘾的一種就是拍洋畫,一家等量地出幾張洋畫,湊成一摞後,放在石面上,以剪子石頭布劃拳勝者先手,把右手巴掌拍到洋畫旁邊,以氣流掀動洋畫,如有洋畫翻轉跌落,則可連續拍下去,凡拍翻轉的均歸拍者;倘拍後洋畫未能有所翻跌,則換另家來拍;拍光後再續再玩。
那時回家吃晚飯時,我的兩手總是黑黑的,右手掌往往還因拍洋畫而紅腫,雖然母親總呵斥着讓我去洗手,但忍不住抓起大白饅頭狼吞虎咽的情況還是經常發生。
洋畫的另一種玩法比較斯文,就跟打牌一樣,你出一張,我出一張,比大小。
洋畫的種類頗多,玩比大小,最好辦的是《水浒傳》人物,天罡星都比地煞星大,而且那108将全有座次,誰赢誰很好判斷。
每回各出一張,小的歸了赢家,但赢家用過的那張牌要擱到一邊,不能再用。
最不好辦的是《紅樓夢》人物,究竟誰比誰大呢?不要說小朋友弄不清,就是大人們也未必都能作出準确判斷。
為什麼叫洋畫?那時候還沒WO,但外國煙草公司盯準中國煙民,其手段就跟如今麥當勞盯準中國食客一樣,不僅在大人身上下工夫,更在小孩身上打算盤。
現在你到麥當勞裡頭去看看,常有家長代替小孩去消費的,不為吃那漢堡包、炸薯條什麼的,為的是按份額領取小玩偶,以湊成一整套;當年随香煙附贈的小畫片,吸煙的大人倒未必有幾個在乎,但孩子們卻視為珍奇,我那時就曾纏着父親一再地購買海盜牌香煙,那洋煙裡附有《紅樓夢》畫片,為湊夠120張全套,你算算得買多少包海盜牌香煙?算不清楚的,因為很可能連買五包都是襲人,而買了上百包也還是沒個賈寶玉!
當時的國産香煙也有附贈小畫片的,但似乎不如洋煙那麼普遍,大概是凡洋煙必附小畫片,所以把香煙盒裡的小畫片一律叫作洋畫兒,也便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