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繼《秦可卿之死》之後的又一關于《紅樓夢》探佚的學術小說。我認為在《紅樓夢》的前半部,秦可卿之死是一大重要關節。關于秦可卿的情節,在曹雪芹反複修改調整書稿時,有重大的删除、隐蔽與故留破綻的“找補”。這些我們現在都還可以看到痕迹。《紅樓夢》的後半部,賈元春之死則是至關重要的轉捩點。有關的情節曹雪芹寫完了,但書稿卻“迷失”無存。現在我們看到的一百二十回通行本,後四十回是别人續補的,有力的證據之一,便是關于賈元春的情節,與前面第五回裡的詩圖曲文所提供的暗示幾乎完全對不上号。第五回關于賈元春的《恨無常》一曲,明寫着她“把萬事全抛”“把芳魂消耗”是在“望家鄉,路遠山高”的地方,哪裡是像現在程偉元、高鹗所印行的“程甲本”或“程乙本”裡所寫的那樣,安安然然地死在她那鳳藻宮中。而且在前面第十一回鳳姐點戲點到以一句“不提防餘年值亂離”為發端的《彈詞》,特别是第十七回元妃點戲,又點了表觀唐明皇和楊貴妃愛情與離亂的《長生殿》中的《乞巧》,脂硯齋評明注“伏元妃之死”,加上賈元春自制燈謎“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也都說明她是死在戰亂之中,而且死得很突然、很悲慘,絕非續書所說的因“聖眷隆重”,“起居勞乏、痰氣壅塞”,很富貴很正常地薨逝。我這篇小說,則根據前八十回的伏筆暗示,追蹤蹑迹,試圖按曹雪芹原有的構思,将賈元春之死的真相,揭橥出來。
根據我的考據,《紅樓夢》裡秦可卿與賈元春這兩個人物的生生死死,按曹雪芹最初的構思,是互為因果的,并扯動着整個賈氏家族的歌哭存亡;她們絕非兩個不甚相幹的人物。第五回裡賈寶玉在太虛幻境所見到的關于暗示賈元春命運的那首冊頁詩的第一句“二十年來辨是非”,以前許多人或不得其解,或解作“賈元春進宮二十年了”——這是說不通的,這樣不僅賈元春與生母王夫人和親弟弟賈寶玉等的設定年齡之間造成了極大的不諧調,而且,她在皇帝身邊“辨”誰的“是非”?難道說她會進宮二十年裡頭不斷地去鬥膽“辨”皇帝的“是非”嗎?她又終究“辨”出了皇帝的什麼“是非”呢?根據我的解讀,賈府開始藏匿秦可卿時,她大約五六歲,已有記憶,她對秦可卿的真實身份一直是存疑的,後來她進入“榴花開處”的宮闱,還一直在“辨”秦可卿的“是非”(究竟是不是小官秦業家從養生堂抱來的一個棄嬰),直到秦可卿二十歲那年,她終于向皇帝舉報了秦可卿的“非”。而最終她也就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我認為這樣破譯“二十年來辨是非”一句,可收豁然貫通之效。
這篇小說還融會了我對《紅樓夢》中另外一些人物在八十回後命運發展的探佚心得。我期待着專家與各界讀者的批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