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懷念魯迅先生

首頁
    也是從先生那裡得到啟發的。

    我勉勵自己講真話,盧騷是我的第一個老師,但是幾十年中間用自己的燃燒的心給我照亮道路的還是魯迅先生。

    我看得很清楚:在他,寫作和生活是一緻的,作家和人是一緻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開的。

    他寫的全是講真話的書。

    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進步。

    他勇于解剖社會,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認錯誤,更不怕改正錯誤。

    他的每篇文章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他的确是把心交給讀者的。

    我第一次看見他,并不感覺到拘束,他的眼光,他的微笑都叫我放心。

    人們說他的筆像刀一樣鋒利,但是他對年輕人卻懷着無限的好心。

    一位朋友在先生指導下編輯一份刊物,有一個時期遇到了困難,先生對他說:“看見你瘦下去,我很難過。

    ”先生介紹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費印刷年輕作家的作品。

    先生長期生活在年輕人中間,同年輕人一起工作,一起戰鬥,分清是非,分清敵友。

    先生愛護青年,但是從不遷就青年。

    先生始終愛憎分明,接觸到原則性的問題,他絕不妥協。

    有些人同他接近,後來又離開了他;一些“朋友”或“學生”,變成了他的仇敵。

    但是他始終不停腳步地向着真理前進。

     “忘記我!”這個熟習的聲音又在我的耳邊響起來,它有時溫和有時嚴厲。

    我又想起四十五年前的那個夜晚和那個清晨,還有自己說了多少遍的表示決心的一句話。

    說是“絕不忘記”,事實上我早已忘得幹幹淨淨了。

    但在靜寂的靈堂上對着先生的遺體表示的決心卻是抹不掉的。

    我有時感覺到聲音溫和,仿佛自己受到了鼓勵,我有時又感覺到聲音嚴厲,那就是我借用先生的解剖刀來解剖自己的靈魂了。

     二十五年前在上海遷葬先生的時候,我做過一個秋夜的夢,夢景至今十分鮮明。

    我看見先生的燃燒的心,我聽見火熱的語言:為了真理,敢愛,敢恨,敢說,敢做,敢追求。

    ……但是當先生的言論被利用、形象被歪曲、紀念被壟斷的時候,我有沒有站出來講過一句話?當姚文元揮舞棍子的時候,我給關在“牛棚”裡除了唯唯諾諾之外,敢于做過什麼事情? 十年浩劫中我給“造反派”當成“牛”,自己也以“牛”自居。

    在“牛棚”裡寫“檢查”寫“交代”混日子已經成為習慣,心安理得。

    隻有近兩年來咬緊牙關解剖自己的時候,我才想起先生也曾将自己比作“牛”。

    但先生“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和血”。

    這是多麼優美的心靈,多麼廣大的胸懷!我呢,十年中間我不過是一條含着眼淚等人宰割的“牛”。

    但即使是任人宰割的牛吧,隻要能掙斷繩索,它也會突然跑起來的。

     “忘記我!”經過四十五年的風風雨雨,我又回到了萬國殡儀館的靈堂。

    雖然膠州路上殡儀館已經不存在,但玻璃棺蓋下面慈祥的面顔還很鮮明地現在我的眼前,印在我的心上。

    正因為我又記起先生,我才有勇氣活下去。

    正因為我過去忘記了先生,我才遭遇了那些年的種種的不幸。

    我會牢牢記住這個教訓。

     若幹年來我聽見人們在議論:假如魯迅先生還活着……當然我們都希望先生活起來。

    每個人都希望先生成為他心目中的那樣。

    但是先生始終是先生。

     為了真理,敢愛,敢恨,敢說,敢做,敢追求…… 如果先生活着,他絕不會放下他的“金不換”。

    他是一位作家,一位人民所愛戴的偉大的作家。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