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八十六

首頁
    變吉哥和張教官過路以後,就服從分配到一家報社去了。

     報社住在阜平康家峪附近的一個村莊,名叫三将台。

    這是一個非常小的村莊,靠着北山,房屋一部分在山腳下,一部分在山的半腰裡。

    它又是處在一個山溝轉彎的地方,山溝裡有一條布滿石頭的小河嘩嘩的響着,新從平原來的人,夜間常常被這種激動的水聲驚醒,就很難再睡了。

    村莊的前面,有一片蘆葦塘,街裡長着很多高大的香椿樹。

     變吉哥和張教官住在山腰上面一座孤立的白色小房子裡。

    張教官做的是編輯工作,他正在和同志們讨論一本寫給通訊員的小書。

    變吉哥做美術裝飾工作,他替報紙設計了一套木刻的小欄頭。

    變吉哥一旦對這種新的工作發生興趣,就把編劇本完全忘記了,他整天和刀子木頭打起交道來。

     山腳下,在村莊入口的地方,有一家鐵匠爐,掌櫃的是從棗強縣來的,娶了一房妻室,生了一個女兒,就在這裡落了戶。

    變吉哥一來就和這家人混得很熟,他自己從小沒斷在外邊跑,對于帶着手藝出門謀生的人的生活和心理,知道得很清楚。

    鐵匠用自己多年保存的一些好鋼材,替變吉哥打了一副木刻刀,完全按照華北聯合大學木刻家們用的樣子。

     變吉哥還擔任着機關的夥食委員,每天要有一部分時間在夥房裡工作。

    那時的夥食是很簡單的,每天兩頓小米幹飯,菜是兩頓蘿蔔幹湯。

    他除去有時幫助買辦油糧柴菜,還有時蹲在門前小河中間的踏石上淘米。

    他從冀中帶來一把很好的推子,每月給同志們理一次發,就是那些從大城市來的知識分子,也贊美他的手藝。

    他閑暇時好坐在院裡一個木凳上,叼着自做的煙鬥沉思,有時候,請炊事員拉着胡琴,唱兩段戲。

     他對路東來的人,有一些鄉土的情感。

    他給鐵匠的全家畫了速寫像,還說可以刻成版畫,于是那個年老多嗽的鐵匠也對美術事業關心起來,成了這方面的熱心家。

    有一天,鐵匠從十幾裡路以外,扛來一根五手粗細的杜木樹身子,把變吉哥叫去說。

     “到木匠那裡借個鋸來,你看,這夠你一輩子用了。

    ” “你怎麼得來的?”變吉哥高興的找了大鋸來說。

    “當柴火買的。

    ”鐵匠拉着鋸說,“你聽聽這木頭的聲音吧,簡直像青銅一樣!” 一有工夫,兩個人就拉大鋸。

    有時鐵匠有事,就由他那十七八歲的女兒來拉。

    把杜樹鋸成了大大小小的木闆,變吉哥把它們搬運到自己的宿舍去,分别排列在後牆根。

    這是房間裡的唯一的裝飾,他的豐富的工作的資源。

    他的小屋沒有窗戶,原是房東的牛棚。

    變吉哥在原來的牛槽上搭好自己的睡鋪,低矮的屋頂上,懸挂着牛具耕犁,起床的時候,他不能坐直,不然就會頂撞了這些器物。

    他把屋角的一條半截土炕讓給老師了。

     需要光線的時候,他就把門打開,這門正沖着山谷,變吉哥不分晝夜的在門前放一隻小桌雕刻木闆,一直工作到他的兩隻手顫抖得不能掌握。

    山谷對面的高山上,有一處通到平陽鎮去的小小的隘口,遠遠望去,藍天在那個地方特别發白,常常有一隊隊的馱子從那邊爬上來吆喝着下山。

    夜晚,星星在那個地方顯得特别明亮,月亮走到那裡,就好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