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那“為藝術而藝術”的文學主張的論文,以及關于對王爾德的評論,都買來了。
他完全沉醉在對王爾德的研究之中。
一九二八年的中國正是革命和反革命殊死戰鬥的時刻。
一方面是革命鬥争風起雲湧: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中國人民舉起了武裝鬥争的大旗;另一方面是國民黨反動派和各派軍閥在“甯可錯殺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反動口号下,對革命人民進行着血腥的屠殺。
在這種形勢下,北平的學生運動也正如火如茶地開展着。
而塞上蕭卻真的“兩耳不聞天下事”了。
他一方面陶醉在王爾德的唯美主義裡,一方面又沉淪在北平學生公寓的放蕩生活中。
放蕩生活和王爾德的唯美主義本是一個母體裡的雙胞胎。
王爾德認為在生活中已經看不到出路與希望,隻有藝術是最真實的,最美的。
為了追求這個美,别的什麼都可以不要。
王爾德的主張和塞上蕭那早有的灰暗思想是一脈相通的,所以現在是一拍即合。
北平學生公寓住的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有錢人家的子弟,塞上蕭住的這個公寓就更多一些,因為都是朝陽大學的學生。
對他們當中一些人來說,念書就是混張文憑,鬧個大學畢業的資格。
所以念書倒成了次要的,吃喝玩樂才是真格的。
熟悉那時北平學生公寓生活的人都知道,舊社會享樂的一些玩意兒在那裡面幾乎都可以找到。
賭、酒、女人,甚至抽大煙,在公寓都方便。
沒有一家公寓不是明文禁賭的,又沒有一家不是公開聚賭的。
如果你想打麻将,隻要告訴夥計一聲,馬上就可以送上一副好骨牌來,隻要頭錢多打一些就可以了。
女人呢,反正有錢就好辦,夥計是善察人心的,他甚至會給你領個女學生打扮的姑娘來。
半夜十二點過後,肚子發空了,要吃什麼幾乎是一呼就到。
錢多的,夥計給你用提盒到飯店去提;錢少的門外就有馄饨、硬面饽饽;你又沒錢又要喝酒怎麼辦?先賒着,四十枚花生豆,二兩臘腸,一壺燒酒,就可以讓你有半仙之體,甚至還可以騰雲駕霧。
公寓周圍有不少靠着這幫學生少爺吃飯的,坐在屋子裡什麼肮髒的勾當都可以辦到。
這不是念書的學生,是書本裡的蛀魚,是書桌裡的蛀蟲,它們很小,很不顯眼,但是天天在那裡齧食,天長日久,把最有價值的東西都蛀空了。
這是腐朽的舊中國的産物,你到這樣的公寓裡轉一圈,真會為中國的前途擔憂。
塞上蕭和這幫“蛀蟲”樣的學生少爺還不一樣,他還要研究他的王爾德,他還要思考問題,他還想寫東西。
但他和他們有時就鬧到一塊去了,甚至還鬧得很兇。
這時李漢超已經參加黨了。
他是北京大學學生運動的骨于,鬥争非常緊張,但他并沒忘了這位頗有才華的老同學。
他有時來看他,每來一次總勸他從這裡搬出去,和他住在一塊。
塞上蕭當然不肯。
他們倆經常辯論,李漢超讓他走出公寓,走出課堂,到鬥争中去看一看。
他則緊搖着頭說:“我是搞藝術的,不是搞政治的。
一個藝術家如果一沾政治的邊,就會把藝術上的美破壞得體無完膚。
;”李漢超一聽這話,立刻就激動起來,兩人就會争得面紅耳赤。
雖然如此,關系可從未中斷,一逢節假日或星期天,塞上蕭就去找李漢超,死活也要把他拉到館子裡去,吃上一頓好飯。
不是塞上蕭一個人不能吃,也不是非得李漢超陪他吃才有意思,而是心裡惦念老同學的身體。
他猜不準李漢超參沒參加共産黨,但他知道他是信奉共産主義的,而且正為之獻身。
他見老同學沒早沒晚地搞學生運動,有時顧不上吃顧不上喝,身體明顯消瘦下來。
一個人的信仰是不能勸阻的,主義認定就不好改變。
塞上蕭覺得,這正像他父親信奉封建禮法、崇拜孔老夫子,他信奉唯美主義、崇拜王爾德一樣,各有自己的理想。
所以他根本不想去勸告李漢超,兩人你搞你的政治,我搞我的藝術。
但是對朋友的身體他卻要盡一點責任,大責任盡不上,每隔幾天幫他改善頓生活是完全能做到的。
這對他來說簡直成了必盡的義務,如果遇上哪個星期天沒找到李漢超,他就星期一再去,一直到找着為止。
李漢超也明白他這份心思,所以就不推辭了,推辭也沒用。
本來李漢超自己也不是下不起館子,他那地主家庭總給他彙錢來,但他一個錢也不肯亂花,他要買書,要救濟困難同學,要盡可能地多交一些黨費。
而且他也真顧不上去講究吃喝呀。
他們的關系一直繼續到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發生的時候。
“九一八”事變的槍聲響後不久,李漢超就抛下妻女,趕到抗日第一線,參加東〕比義勇軍去了。
塞上蕭還原地沒動。
他大學本已念完,但他不願離開那學生公寓,不願離開已經過慣的北平生活,而且北平的圖書館對他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他不願回吉林那個家。
他的媳婦對他就像一塊永遠不散的黑雲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