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諸葛亮引兵來救黎陽,卻被葉飄零将計就計一陣殺敗,趙雲、魏延被陷城中,當下便依楊儀之計,約葉飄零前來鬥陣。
試問葉飄零如何敢在關公對面舞大刀,諸葛軍前弄八卦?一時心下惶恐,卻有龐統前來獻計道:“劉禅雖然聰穎,堪為文學之才,非萬乘之主也。
今聞劉禅饞嘴好食,寵信總管太監張忌仲、禦膳房太監領事曆鴨蓬,此二人性命誠可貴,聲名價更高,倘為金錢故,萬事皆可抛。
孔明常年在外征戰,無暇管教。
何不令人扮作客商,結交曆鴨蓬,酬以金珠美玉,告曰孔明常恨隆武天子不理政事,自恃大功,将欲篡國,随後再在城中散步流言。
劉禅必招孔明回軍,邺城可圍也。
”
葉飄零不覺笑道:“卧龍、鳳雛素來齊名,今日雛鳳業已飛天矣!”即遣八卦依計行事。
八卦領命,連夜起程,往邺城而來。
翌日趕到邺郡,遍散流言,于是邺城中人人所說皆同。
八卦又往菜市候見曆鴨蓬,故示其事,報入宮中,劉禅不覺笑道:“朕自登大寶,政務繁忙,終日勞累,丞相如欲代勞,正是求之不得,何必憂哉!”
張忌仲忙道:“昭烈皇帝創業艱難,豈肯一旦付與他人?皇上久讀詩書,需念孝字。
”曆鴨蓬更慌道:“皇上縱不念昭烈,也當顧及小人性命!朝中大臣,嫉恨皇上重視小人,多有不容小人者,倘神器托與他人,小人性命休矣!”劉禅點頭道:“朕若退位,可難保汝等。
”當下上朝令召孔明回師。
沮授急道:“如今國家正是危難之時,丞相殚精竭慮,隻為葉飄零犯境奔忙,燕漢之基,實賴丞相得存,今何故令回?”劉禅道:“丞相連年勞累,貴體欠安,久居前線,誠恐有失。
朕隻需丞相安康,天下自可平定,何惜一地一城哉!”于是下诏。
這邊葉飄零料到孔明退兵在即,将燕使留在營中,任憑燕軍毀罵,拒不出戰。
一日營外忽然來報:“參軍、代青州牧阚澤領一支軍來到。
”葉飄零傳令請見。
阚澤入帳道:“禀王上,青州為倭寇劫掠,八百裡人煙皆滅,唯有八千精壯漢子幸存,今願投荊土充軍,乞他日往倭國複鄉裡之仇。
”葉飄零聞言不覺垂淚道:“倭狗殘暴,屢犯中原。
我等炎黃後裔與之不共戴天!今山東豪傑願報家國之仇,孤豈有不允之理,可先助孤平定燕土,然後伐倭可成也!”遂來檢閱青州兵,但見人人虎背熊腰,狼頸猿臂,一個個有若兇神惡煞,剽悍之極,打旗号曰“敢死軍”。
當先頭領兩人,葉飄零認得左首乃是當年為呂布斷手之北海勇将武安國,右首文人他卻不知是北海名士王修,自袁譚死後,歸隐北海,于當地極有人望,這時便拜倒在地道:“去歲青州忽遭受倭狗之劫,修招當地村民避入山中,其餘鄉人卻已盡喪,今日來投大王,望大王憐憫青州死難鄉民,發兵倭土,以報大仇。
吾等願為敢死軍,沖鋒在前,退軍在後,為大王效犬馬之勞!”
葉飄零道:“入我軍中,須聽調度,倘違軍法,必不相容。
汝等皆是農家百姓,堪稱吾等衣食父母,不能使爾等早脫戰亂之苦,孤已有愧于心,更何忍教爾等提頭在手,厮殺疆場!”王修道:“吾等宗族親戚,早被倭寇屠盡,并無絲毫挂念,男兒平庸半世,忽得劫後餘生,願建不世之功,縱然萬死,亦無撼矣!吾等雖是農夫,于倭寇橫行之際,猶可全身而還,更何懼征戰沙場,身披矢石!”
葉飄零歎道:“山東鐵漢在,中國永不亡!區區倭狗,何足道哉,孤本欲盡滅倭狗,為我華夏雪恥,何須汝等進言乎!”八千青州子弟盡皆伏拜于地,熱淚盈眶,齊聲道:“願為大王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龐統在旁道:“大王又得此等死士,誠足慶賀。
吾又思得一計,若不教孔明神思衰竭,怒病交加,吾非荊王兄弟也。
”葉飄零問之,龐統附耳再言,葉飄零道:“士元此計甚刁,然而燕土有孔明支撐,欲速破之而不能也,今此計不得不為也。
”當下回批來日應戰。
慕容秋水來問何計,葉飄零盡言之,慕容秋水搖頭道:“飄零,此計甚是危險,倘若孔明不曾退軍,你和士元盡陷軍中,不得還矣!”葉飄零道:“料士元已經算定,必然無虞。
日前折臂,實乃士元生平奇辱,今日既欲雪恥,吾何忍拒之?”
慕容秋水道:“士元前日獻反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