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魏華通好,約以止兵,葉飄零自知群臣不悅,故悄告趙雲曰:“朕自虎牢關上識得子龍,便知子龍非凡俗一勇之夫,今子龍與朕前後三十年恩怨,焉不知朕乎?聯魏之事,乃一計也。
”趙雲方悟,問曰:“莫非為救公主歸國?”葉飄零道:“正是。
飄萍乃重義之人,已受孟德托孤,若是兩邦交戰,念孟德深恩,飄萍不得不助魏攻華而處兩難之境,朕心亦不忍也。
若魏華通好,則飄萍已不負孟德,自可歸國。
朕方西征,天下可定也。
此仲達為朕所謀,雖深憐飄萍兒,又豈敢棄天下蒼生于不顧乎?”趙雲道:“陛下原來早有遠見,雲冒犯天顔,心實愧甚!”
葉飄零執其手道:“子龍心系蒼生,此當今武将所不及也。
逐流與令愛還珠成親在即,願子龍念國戚之情,救朕女身離兩難,朕心方慰!”趙雲允諾,受了密計,自去準備。
時有馬超來見,卻是當日漠北約盟,如今戰事暫畢,需往匈奴踐約。
葉飄零欣喜,便教逐流、周循、馬雲祿共往之。
趙薇欲去時,趙雲止曰:“汝不日成親,勿多抛頭露面!”趙薇聞得,既羞且喜,但看葉飄零時,見皇上亦是笑吟吟的,方知不假,當即來到逐流殿中,早知逐流北去之心,先把逐流痛揍一頓不提。
原來司馬昭亦願随從,聽得逐流與趙薇之言,卻先說逐流曰:“殿下與馬将軍交好,眼前正是良機也。
”逐流問道:“子尚何意?”司馬昭道:“昭随殿下多年,久為殿下計也,有心腹之言相勸,願殿下勿罪,方敢告之。
”逐流不解道:“吾豈能随便罪人,子尚盡管道來。
”
司馬昭便悄語道:“昭觀殿下乃陛下嫡子,他日必繼陛下之基,必先得朝中文武之心,方可不負陛下英明。
今殿下與還珠聯姻,與子龍将軍已是一家,再得馬将軍相助,他日必可穩掌中華基業,拓疆擴土,以報陛下也。
殿下既欲前往漠北,可先使孟起将軍知殿下禮讓脫脫公主之情,必心下感激,永相臣服矣。
”
逐流驚道:“不可,脫脫公主本是孟起将軍意中之人,吾豈能心有他意?若傳揚出去,于孟起将軍面上須不好看。
子尚,吾方才所言,俱不足與他人道也。
”司馬昭道:“殿下勿驚,昭無别意,非如此施恩,便落得白做人情也,願殿下思之。
”
逐流道:“子龍、孟起二将軍皆父皇屬下,朝中棟梁,本有君臣之份,何須吾使臣服?又,國有儲君,家有長子,他日吾兄登基,吾與文武相佐,何愁中華後繼無人?子尚之言,吾甚不解。
”司馬昭心下微歎:“江夏王通讀經史,如何全不知宮廷之事,卻效腐儒之言?”乃道:“小子狂語,姑妄言之,殿下勿以為意。
”當下不複言之,隻投漠北而來。
趙薇送出東門,語逐流道:“你說了隻去看看脫脫姊姊,若是惹惱了孟起将軍,你可别想回來!”飛起秀足便踢。
逐流避過,别了趙薇,一行人渡黃河、越箕關、經上黨、走晉陽,翻過雁門關,早到桑幹城。
中華威遠将軍、前匈奴左賢王劉賢與夫人蔡琰一家皆居于此,唯脫脫公主失落北疆。
馬超便以後輩之禮參見。
劉賢、蔡琰皆頗多感慨,有逐流道:“如今中華内外皆定,父皇極盼賢王與夫人早返洛陽。
”蔡琰甚喜,與逐流道:“迎親之事,殿下主之。
”逐流道:“夫人寬心,必教将軍與夫人一家團聚也。
”于是安甯遣當年投降胡兵胡将來到,護送劉賢、蔡琰往洛陽而去。
看看七月已近,胡使又來,請車駕起程。
逐流與馬超道:“大漠兇險,須防有失。
吾自當先開路,孟起随後可也。
”
馬超道:“吾久在羌中,深知大漠之性,豈敢教殿下以身犯險?雲祿随我前往,殿下金枝玉葉之身,但在桑幹接應為上。
”逐流道:“當日往克孜爾拜見令嶽,來回萬裡,吾猶不懼,今往匈奴,正欲閱曆,焉敢落後!不如吾與孟起同去?”于是留馬雲祿、司馬昭引兵在後,逐流、馬超、周循驅駝護馬,徑投西北,前往迎親。
黃沙莽莽,天地茫茫,風刀凜凜,石劍重重,逐流三人共引五千軍士,一千胡人以作向導,一連兩月,皆在沙漠之中穿行,曆盡艱辛,跋涉萬裡,已抵燕然山下,諸軍皆已饑渴無力,逐流教暫且依山紮營,就地立寨歇息。
巡探回報道:“匈奴單于庭便在山北一千裡。
右賢王送親隊已經啟程,隻等殿下去接。
”諸軍聽得,盡皆歡聲雷動。
逐流、馬超便傳令拔寨起營,繼續往北,數日後又到一片綠洲中,但見得錦旗四紮,營帳連綿,正是右匈奴送親隊營地,見馬超等到,右賢王劉豹率軍出寨,兩邊見禮。
劉豹拜見逐流道:“久慕中華陛下聖明神武,罪臣誠惶誠恐,汗顔無地。
”逐流笑道:“魏、華已為一家,賢王寬宏送歸公主,深明大義,父皇屢屢誇贊不已,以往之事,何須計較?”劉豹謝過,回頭招呼道:“請公主出營。
”
号令一出,頓時兩邊号角齊響,鼓瑟高鳴,寨門開處,一隊女兒軍迎出,旗甲鮮亮,刀劍俨然,簇擁着一騎大紅馬,坐着一女,頭戴鳳冠,身着霞裳,雙眸脈脈,眼波渺渺,望見中華軍隊車仗如龍,駿馬如虎,隻悄悄垂首,微含着三分羞澀,平添了一段風流,正是匈奴脫脫公主,早已作了漢家打扮,雖背負寶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