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葉飄零西攻潼關,使張清兒領本部軍馬往蒲津強渡黃河,夾擊關中。
清兒領命,調集船隻,不一日,已到蒲州,巡探軍士報來:“魏将朱靈引數千軍士屯于對岸,巡查甚緊。
”清兒道:“屢番進擊,魏軍已先有防備,如何得渡?”司馬道:“不如佯作過渡之勢,朱靈必出,卻回本岸,鳴炮為号,伏兵一齊擊之,魏軍膽寒時,趁勢渡河。
”清兒然其言,便教司馬先調百餘舟船,每舟隻藏數人,旗幟招展,當夜紮起浮橋過渡。
早被魏軍巡哨報到朱靈帳中,朱靈便喚諸将道:“兵法雲,渡河未濟,擊其中流,中華軍意欲強渡,無須理會,隻待其半渡之時擊之。
”諸将欣喜領命,各引一軍出寨,但見得月白風清之際,黃河當心順風放下百餘船隻來,浮橋之上,中華軍已出。
朱靈喝令擂鼓,諸将齊出,司馬望見,調轉船頭,衆水手一齊槕漿,急往東首退去。
魏軍望見,伏兵盡起,擁上浮橋,舟船順流而出,掩殺過來。
中華軍抱頭而竄,不覺逃回對岸。
朱靈追過橋頭,忽見敵軍舟中士卒零零散散,猛然醒悟,約束諸軍方欲退時,草木之中,推出一彪軍來,各着紅妝,皆執弓弩,繡盔明甲,顔色鮮然,女兒軍擁着一将,手舞雙劍指朱靈而言:“今番中吾之計,可速來降!”
朱靈大怒,回顧左右道:“誤入敵軍重地,死戰可生,心怯即亡!”大喝一聲,諸軍直沖向前,清兒喝令鳴炮,司馬自河邊殺來,木蘭、桂英已到,三路夾擊,魏軍大敗,衆将保朱靈殺出重圍,搶得一舟即走,軍士盡折,急發書向長安求救。
清兒得勝,修了浮橋,便欲重渡。
忽報兩軍自後下寨,清兒令詳細打探,方知被馬忠、韓浩斷了首陽山歸路,吃驚不小,又有葉飄零将令道:“洛陽被襲,火速退軍。
”清兒急召司馬曰:“陛下有命回師,但今後路已斷,吾軍勢成背水,倘若迎敵,背後朱靈必來騷擾,如之奈何?”
司馬道:“背水一戰,軍士必然奮勇,如當年韓信故事也。
”清兒搖頭道:“不然,昔年韓信料敵無謀,故而如此,今朱靈、馬忠乃魏之名将,韓浩亦非無能之輩,倘若彼先堅守,待吾軍氣懈,突出擊之,稍有傾動,吾軍皆沒于水,不得還矣!”司馬道:“既如此,大帥可有良策?”
清兒道:“魏軍料我必退洛陽,吾今偏不如其所料,可發往解良,大軍起處,馬忠、韓浩必然追趕,女兒軍可以當之。
”司馬拜服,便與清兒拔營起寨,投解良去了。
報到魏軍之中,韓浩道:“此張清兒反客為主之計也,不可擊之。
”馬忠道:“彼據河邊,勢成背水,拔營之時,陣腳松動,若不擊之,良機失矣!”韓浩争執不過,任馬忠點一軍去了。
隻說馬忠趁夜起兵,早到中華寨外,一擁殺入,并無一人,急引軍還時,左邊桂英、右邊木蘭閃出,據住高處,羽箭紛飛,魏軍死者無數。
馬忠死命沖突,幸得韓浩在寨中領一軍殺出,朱靈渡河而來,兩邊夾擊,馬忠方得脫,羞慚無限。
木蘭、桂英稍戰一陣,緩緩而退。
魏軍追趕,兩面清兒、司馬躍出,截殺一陣,魏軍大敗而走。
韓浩約束敗兵,再不敢出擊,隻在首陽山大寨駐守,不教清兒軍過,不想一連數日不見清兒軍動靜,巡探軍士來報:“中華營寨皆空矣!”韓浩不信,領數十騎來看,果是空營,尋當地土人問之,方知張清兒得勝之日,連夜引軍奔解良去了。
韓浩長歎道:“中華人物如此,鎮北王此次若不成功,大魏将滅也!”懊悔不已。
隻說張清兒繞到解良,擺脫魏軍,原來諸軍聞得洛陽為公主所困,皆有惶惶之色,清兒正憂間,見一祠廟,所供者正關銀屏之父刀神關雲長也。
清兒想起銀屏,即引合營将士祭拜于前,祭文曰:“伏念武聖,表告尊神:禍起桓靈,民不聊生。
兵戈四起,賊寇稱雄。
邦傾國亂,地覆天崩。
萬民何處?水火其中。
知公忠烈,義貫長虹。
知公名節,足服群兇。
中華皇帝,最慕英風。
心懷百姓,壯志滿胸。
如今逢難,父女相争。
至愛關鳳,已建奇功。
願施妙術,佑護親朋。
血緣通好,綱常鑄成。
天下歸一,戰亂成空。
士民走卒,皆拜關公。
伏維尚飨,再告吾聲!”祭畢,奉上供品,清兒與諸軍道:“公主雖誤入魔道,倒反中華,今仗神靈佑護,此危必可解矣,父女言和,當在即日,吾等速歸洛陽。
”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