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之禍,後有夔關之失,不能救周郎倭土覆敗,終未得武侯效力中華,以銀屏平生至愛,不免遠嫁南蠻,似萍兒……萍兒骨肉之親,各自相争兩陣,一時忠臣良将,頗多損折,四海精銳兵戈,極受流離。
萍兒不孝,敢問父皇,此輩士卒,有何義務為天下赴死乎?”胸脯起動,越說越是激動。
葉飄零道:“萍兒,你累了,且歇會兒。
”抱飄萍下馬,坐于石上,道:“天下戰亂紛紛,無辜枉死者不計其數,今諸将士以一己身軀,換得四海清平,兵戈消止,衆生皆仰福蔭,其子孫亦受遺德,英魂雖喪,九泉之下,亦必安心也。
”飄萍道:“但孩兒以為,父皇雖建莫大之功,陣亡将士,亦為人命,其人未必皆如父皇之志也。
”
葉飄零道:“飄萍之意,莫非任天下大亂,群枭相并,而英雄忠烈之士,皆置身事外,獨善其身乎?以少數人性命,換得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自此千秋喜樂,萬代平安,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此古今常理也。
”飄萍道:“天道變幻,治亂循環,自古未聞有長治久安之事。
縱如父皇所言,試問衆生原本平等,又有誰能決定,赴死者何人?享福者何人?父皇所言‘少數人’,卻又該是何人?孩兒欲妄拟一比,願父皇勿怒。
”
葉飄零歎道:“萍兒,汝至今猶不解父皇之心乎?朕雖不肖,亦有江山之量,與汝本乃一家之人,何事不可言之?但為父女,勿做君臣。
萍兒欲作何比?”
飄萍便倚在葉飄零懷中說道:“父皇,萍兒再問一事,若天下之主,另有其人,而父皇隻是尋常小卒,内有弱妻,家存餓子,可甘願為主功名赴死乎?”葉飄零道:“世間身無分文而心憂天下者,不乏其人。
然為士卒者,多為生計所迫也,若父皇真為小兵,縱有雄心壯志,若到戰陣之上,亦是活命為重,雖奮勇殺敵,亦非為大業,實因我不殺人,人必殺我也。
”
飄萍道:“果如此,凡一方之主者,或曰早謀一統,或曰救濟蒼生,實有何用?”葉飄零道:“大抵霸主之行,需召天下英雄之士,而有驅使精銳之名也。
”飄萍聞言,又自泣下,道:“萍兒隻道天下霸主,皆外寬内忌,與魏帝一般無二,以詐欺世,以權勞民,未想父皇坦誠如此。
孩兒所料,全盤錯矣!”葉飄零拍拍她肩道:“自今日後,兒便有父母庇護,遊玩嬉鬧,任汝為之,縱願以江山為玩物,父皇亦遂汝心,區區前事,何足道哉?”
飄萍仰望葉飄零,目光之中,終于漸作柔和,又緩緩化為崇敬之意,時雙雕飛到,停在飄萍身旁,飄萍撫摸雌雕半晌,道:“大小玉兒力能負重,父皇,兒與分乘之。
”葉飄零喜道:“甚妙,父皇一生雖曆萬事,不曾試過飛天。
”父女倆乃各坐一雕,兩聲鳴叫,騰空而起,離地數丈。
飄萍自曹沖喪後,素來冷若冰霜,幾無歡喜之日,今朝粉面方得開顔,兩雕回旋許久,這才落地,飄萍拍手嘻笑,粉靥如花,容顔如畫,葉飄零不勝憐惜,道:“曹丕非寬厚之君,飄萍在魏,必受委屈。
”
飄萍道:“魏帝非容易而得父王傳嗣,故多忌前朝重臣。
然萍兒受父王托孤,即魏帝肱骨也,況有兄妹之份,尚未受其逼迫也。
今興兵取罪天下,是本心有惑,非魏帝之過。
今知父皇仁德寬懷,實不枉聖君慈父之名,萍兒再有一請,願父皇答允。
”
葉飄零道:“兒有何事,自可明言,父皇決不容天下有負萍兒之人。
”飄萍道:“三分天下,父皇已得其二,古曰:知足不辱,父皇功蓋寰宇,足可止也,願父皇與魏地劃定疆界,永不相侵,兵卒無奔波之苦,黎民免戰亂之禍。
父皇乃是仁君,女兒萬乞恩準。
”翻身拜地,久久不起。
葉飄零扶起定飄萍雙肩歎道:“萍兒與父相處未久,終不曾深知父之志也。
父皇志在一統寰宇,永消征戰,廣開民智,造福千秋,非為一己霸業也。
向日許和,是為先接萍兒回國,徐圖他策,今曹丕已奈何不得萍兒,父皇無他慮也。
”
飄萍道:“女兒知父皇仁愛,故敢相求,實不敢求魏帝也。
今中華勢大,魏帝決不敢犯,中華可免戰亂,父皇何必執着一統?”葉飄零道:“萍兒雖天生睿智,才華絕代,終少霸王幹略,不知其心難足,權勢無盡,天下不歸一統,争戰勢不能免,生靈永不能安,萍兒可知乎?”
飄萍叩首道:“自父皇起兵,便以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