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此一舉?待旨意回時,烏孫已有備矣。
”曹彰道:“藩王不宜僭越行事,殿下雖任情縱意,不可落人口實,而生他日之患也。
”逐流道:“當初司馬子尚告我避害之計,使吾自誤,抱憾終生。
子遠哥哥私下屢示憂慮,恐吾他日身遭不測,今王兄亦有斯言,此誠逐流難解矣。
想吾父為皇上,恩寵素着,兄居太子,友愛有加,吾銅鈴一部,縱橫天下,舉世難敵,世間更有何人能夠害我?願王兄明言。
”
曹彰道:“吾非有他意,奈禮不可廢也。
出征大事,陛下自有主張,殿下萬勿率性而行。
”逐流乃從其言,上書長安,告以諸事。
原來春日将近,江南、兩淮梅雨不絕,當下有歸塵保舉揚州刺史、琅邪諸葛誕、龐統保舉餘杭侯淩統、陸遜保舉九江侯蔣欽、司馬懿保舉關内侯韓浩四人引軍八萬,巡回江上,屯田治水。
葉飄零盡皆允準,與兵令去,俄而烏孫犯境,告急書已到長安。
葉飄零召群臣道:“逐流鎮守西疆,既烏孫犯境,必然回擊。
諸公以為如何?”禦史中丞周循道:“陛下寬心,以鎮西王之神武,銅鈴軍之精銳,而當西域小兒,正如秋風掃落葉,大水蕩平原也,無需數日,捷報将至,陛下何足慮哉?”
廷尉鄧艾道:“二殿下神勇,天下皆服,此行大捷,衆所周知,唯沙場之上,變幻莫測,二殿下素來身先士卒,每逢行軍,必先自陷死地而後求勝。
今功業已成,天下已定,二殿下今猶如此,稍有疏虞,非陛下之望也。
”葉飄零怵然而驚道:“士載此言是也,逐流雖攻無不克,然多為險勝。
今寰宇安甯之日,何須再作困獸之雄?”
歸塵道:“吾弟起于羌中,輕動幹戈,恐羌部有亂,兒願引中央軍往助之,乞父皇恩準。
”葉飄零遂問大司馬安甯道:“歸塵欲動中央軍,安甯以為如何?”安甯道:“陛下一三計劃甫行,萬民休養未畢,若輕動中央軍,錢糧廣耗,固不待言,而四海必難甯也,竊為陛下慮之。
”歸塵道:“嶽父所料雖是,奈吾弟恃勇輕進,倘有閃失,吾何安生?”安甯笑道:“荊棘雖繁,怎陷鸾鳳,諒烏孫、大宛,何足道哉!吾料此時逐流已經取勝,不日捷書将至,何勞太子多心?”歸塵道:“但願如嶽父所言。
”
當下散朝,不一日,逐流果遞告捷書至,并曰:“愚男逐流再拜父皇萬歲:西戎諸國,不服王化,未識天威,以為大夏之西,中華不能臣也,故聚衆為叛,擾亂邊疆。
兒臣思天下戰亂方止,生靈疲憊,不敢擾動中央,今西涼已定兩載,頗有積餘,臣敢以一州之地,并西羌、漠北之助,盡收西疆反國,以報中華。
書不盡言,願待诏命。
”葉飄零得書道:“獅兒覺醒,非當日之孺子也。
然弱寡之軍,而入不毛之地,當虎狼之師,可乎?”
歸塵道:“兒知弟有贲,育之勇,信、布之雄,以萬數之兵,頗足自守,然此番出征,非比往日,夫千裡請戰,敵已有備,又衆寡有别,勝敗已知,兒臣聞強龍雖有力,莫鬥地頭蛇,吾弟欲建奇功,其志可嘉,父皇宜先益其兵士,方可行之。
”葉飄零大喜,便欲教安甯調撥兵馬而歸逐流統屬,以增其勢。
有右丞相陸遜道:“陛下曾言初平海内,既欲号令天下,宜先強幹弱枝,勵精圖治,衆志成城,共鑄盛世。
若深入敵國,收剿不臣,非地方所為之事也,陛下自斟酌之。
”葉飄零道:“伯言之言,深為有理。
待朕細思之。
”使八卦緊急傳令,教逐流暫勿動兵。
百官乃散。
葉飄零退入後宮,召歸塵道:“逐流伐蜀,雖功蓋寰宇,然偷度陰平,自置絕地,後得生還,實為萬幸,為父至今思之,猶自感懷。
吾兒可願引中央軍與逐流分路而進,同破烏孫?”歸塵道:“幾番用兵,空無所獲,兒臣驽鈍,不稱其職,獨自前去,倘有失時,須累了二弟。
”葉飄零道:“這也無妨,汝雖未揚威當世,已得士元真傳,亦曾蕩北征西,亦曾平雍定蜀,穩健勝于逐流。
今再領軍,增汝曆練,揚汝威名,汝休負朕此番苦心。
”歸塵哽咽拜謝道:“父皇提攜深恩,栽培厚意,歸塵永世不忘。
”
葉飄零扶起道:“朕橫行半世,妻離女散,此生已廢,但求不負天下生靈也。
待一三計劃過後,民豐糧足之日,便是朕大舉變法,改革天下之時,蒼生多病,前途多難,或有變故,尚未可知。
朕殚精竭慮,深感一人之力,不足以覆乾坤。
汝來自民間,深知百姓艱難,他年必朕良助。
汝雖螟蛉之子,然當年洛陽進谏,朕已知汝堪托後事,故進位襄陽,登基河洛,汝皆朕後繼者,未嘗有私。
汝雖懷憂,固不知父心也,今朕再以片語為汝解之,倘猶不足,壞了天下之事,朕這雙眼未嘗不亮,那時縱欲寬赦,恐天下難赦汝也,好自為之!”說到最後一句時,語氣愈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