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葉飄零聞逐流昔有謀兄之念,竟至牽累他人,一時大怒欲斬,還是群臣苦谏,上意稍回,乃将葉逐流下在獄中,意欲親審。
忽西疆有急報傳到,曰:“西方大秦國主聞大宛失信投華,起雄兵二十萬跨越大漠而來,逼迫西戎諸國。
”衆臣面面相觑,各道:“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唯此大秦國史記難查,漢書不載,卻難應付。
試想五胡安定,四夷臣服,今天下皆屬中華,未知大秦宮銮何地,仙鄉何處?”有安甯、清兒道:“天下分崩,有七大洲,四大洋,吾中華所處曰東亞,昔明帝迎佛東來,推結源頭,名曰南亞,大秦國者,遠處西亞,西及東歐,乃化外之邦也。
”
左丞相龐統沉吟道:“卻不知大秦國離中華遠近?”安甯道:“足有三萬裡,沿途皆荒山大漠,雖大宛良駒,揮鞭飽食,亦有一年行程。
”頗有多臣失驚,都道:“真天外來客也,聖耶?仙耶?人力如何當耶?幸犯西戎,未及本國。
”葉飄零見諸臣如此,沉聲道:“今天下一統,國中披堅執銳之士,足有百萬,能戰善戰之将,何止數千,諒西方小賊,不識天威,飛蛾撲火,自尋死路,滿朝公卿,未戰而怯,卻是何故?”
早有司馬懿閃出班來,告道:“陛下,臣等思中華動亂久矣,士憊民疲,前後四十年方得稍定,休養生息之際,屢動幹戈,實違陛下聖意,中央軍遠征烏孫大宛新回,今刀兵又起,不宜再動,一時未得良策,故而遲疑,非怯戰也。
”葉飄零道:“朕亦悔昨失遠圖,輕動中央軍馬,耗去錢糧無數,奈烏孫大宛既為中華藩國,若不庇護,乃失信于天下也。
”陸遜道:“陛下勿憂,大秦國萬裡而來,糧運不繼,稍加堅守,其軍必退,何須勞動中央軍哉?”
葉飄零道:“大國示弱,外侮無知,今朝雖去,明歲又來,朕既有良圖,何容此輩無窮騷擾!”有一人大呼道:“陛下之言是也,現有擎天之柱在此,陛下若能憐才用之,使督本部,可笑塞外虎狼,直如腐草爛竹,旦夕皆成齑粉矣!”葉飄零視之,乃周循也,心知其意,道:“循兒不必多言,逐流有罪,國法不容,中華多少名将,決不容人恃才狂妄,心懷不軌,禍累蒼生!使馬超任撫戎大都督、西域都護使,引本部兵馬去救大宛,擊破大秦可也。
”于是便教八卦為使,送都督印绶往玉門關冊封馬超。
這邊退朝,宮中見得趙薇,拜伏膝下。
葉飄零道:“不肖之子,深負還珠,吾兒快起,且速開顔。
”趙薇泣起,道:“情孽糾纏,彼此不爽,是非因果,一切休論。
孩兒深感陛下之恩,安敢芥蒂?常山之後,不敢自比怨婦,逐流縱非我夫,亦為兄長。
妄乞二事,萬望恩準。
”葉飄零溫言道:“朕視還珠,有若親女,但有何需,無不允準。
吾兒不必更易稱呼。
”趙薇退後,重拜于地,道:“父皇厚恩,萬死難報。
父皇能容國士,何不容親兒?聞大秦犯境,願恕逐流哥哥之罪,使戴罪立功。
”
葉飄零搖頭道:“法不徇私,律不容情,餘事可議,此卻難從,況使逐流為民,于他深為有益,亦朕為父一片苦心。
已封孟起為撫戎大都督以抗大秦,國事無憂也。
”趙薇道:“父皇若有深意,孩兒不敢多問。
”葉飄零道:“自當另覓佳婿,吾兒休念逆子亂臣。
”趙薇道:“還珠不願一生相夫教子,而居閨門之中,既舅舅領軍,兒欲相随,建功立業,孩兒之願足矣。
”葉飄零深深歎息,道:“女兒從征,非朕所願。
”趙薇道:“縱然萬死,足慰此生。
”葉飄零道:“吾兒心若難回,可為孟起副将,與馬岱共侍馬前。
”趙薇叩謝而去。
當下獄中提出逐流,親審已過,定罪而告天下,收了逐流冕冠稚尾,卸了藩王玉帶錦袍,藏了霸王戟,留下絕影馬,教逐流與脫脫攜子共往江南丹陽郡為民。
有詩歎曰:
昨日是,今日非,昨是今非欲何為?前相聚,後相違,前聚後違卻為誰?
一廂情,一廂願,一廂情願何需怨?今生伴,來世陪,生生世世永相随!
當下歸塵、周循等送逐流出京數十裡,方灑淚而别。
揮鞭系索,縱馬驅車,不一日,逐流二人懷抱葉超來到丹陽,削草墾地,搭木建房,男耕女織,養兒育女。
泾縣縣令王淩,多加接濟。
又閑暇時一家共出,或蕩舟揚子江上,或躍馬固城湖旁。
原來丹陽健兒,勇武甲于天下,時值農閑無事,聞得鎮西王、征西大将軍被貶至此,便奉其為兄,執槍翻卷,走狗鬥雞。
四方富家纨绔子弟,寒門青壯少年,聞風來會,得三千餘人,并不分貧富,亦不分貴賤,依舊各懸銅鈴于腰,日則騎馬入林,夜則操船出海,射獵捕魚,習文講武,終年不絕。
又江中水賊,山中強盜,聞盟主已到,不敢為亂,盡皆從良,随從逐流諸子,與四近生民,共同勞作,不分彼此,但有盈餘,即充賦稅,因此民心甚悅,四野安甯。
按下這邊不表,卻說馬超自收大宛,又得封撫戎大都督,點撥軍馬,即日起程,西出玉門關,早到大宛地界,登高遙望大秦營寨,但見星羅密布,寨栅相連,後軍督運糧草,直若長蛇,絡繹不絕。
一衆兵士,黃發碧眼,紫髯枯眉,奇形怪面,莫可名狀。
馬超問大宛王道:“其軍遠至,糧草何來?”大宛王苦笑道:“皆四面劫掠所得也。
”馬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