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東南已定,荊州可憂,殿下若再逞性而行,父仇真不能報也。
‘逐流道:‘不聽哥哥之言,果有此敗。
‘遂教脫脫往南蠻,求銀屏起兵問罪。
脫脫涕泣而去,不一日抵達南中,方到靈襄殿前,聞得一片悲聲。
孟獲接入,泣道:‘阿鳳自削藩以來,隐居民間,因見有傷殘名龐會者,乞讨南中,饑寒交迫,阿鳳遂與收留,不想此子乃南安龐德之後,不忘昔年沙場關公殺父之仇,阿鳳全無防備,已被刺死三日也!‘脫脫公主不覺悲從心起,淚自眼生,随孟獲進了靈襄竹殿,但見銀屏閉目卧于梓中,麝香堆積,身旁橫放一劍,乃當年偷拔飄零腰間号劍,面容如舊,嘴含微笑,果已身死多時。
有詩歎曰:
世間盡慕石榴裙,靈秀三千聚此身。
漫舞瑤池傾宇宙,流連寶殿醉凡塵。
索家莊上酬明主,東郡城圍助父親。
可歎黃河能九曲,堪憐渾水沒七軍。
乃驅十萬降龍士,甘作九州開國臣。
願報君王一片意,猶思百姓幾般恩。
夔門關外劍曾舞,洋子江邊詩亦吟。
非是妾心真薄幸,怎堪一世陷閨門?
兩雄并列紛争日,比翼終成陌路人。
渺渺青春雖易老,搖搖幽很更難禁。
須眉不識女兒淚,女兒笑汝何易醉?自古多情壽不長,悲歡離合總無常。
主公視我若親女,托我雙肩付大江。
河洛督軍施勇烈,淆關破敵顯鷹揚。
片言反間向荊楚,十萬蠻兵出遠疆。
百姓身家埋瀚海,萬民血淚聚汪洋。
揮兵臨陣已無計,贈我和親即有方。
知遇隆恩今尚在,此身甘願入南荒。
欲行囑父休心碎,再拜乞師勿斷腸。
從此深閨衾帳裡,為君長夜織衣裳。
不求雨露垂蠻地,但求雄師定北方。
雁過南中無反複,軍揮北地止刀槍。
相濡以沫甯相忘,百死餘生又返鄉。
教子相夫開僻土,烹茶煮酒隐村莊。
铮鳴環繞雲間匿,鼓角深埋地底藏。
漫舞輕歌邀曉月,彈琴鼓瑟約夕陽。
春來先覺黃泥暖,秋去不知天氣涼。
阿鳳銀屏皆一夢,後人何苦訴蒼茫?
隻說歸塵搶在逐流前頭,先授計龐會,刺死銀屏,乃追谥關鳳為‘昭平王‘,從此飄零腹心唯剩呂蟬,卻已年老聲微,不足為慮,當下歸塵令威遠将軍劉賢招匈奴兵馬屯于北地,分張苞助之,以防曹彰南下,一面驅兵來攻襄陽,當時脫脫公主見銀屏已薨,揮淚辭去,重返襄陽,逐流、周循、太史亨等重又哭倒,三軍一齊墜淚,周循與逐流道:‘荊南落入川兵之手,魏延又繞江夏往江陵而來,一旦事諧,吾等身陷重圍,大仇終難報矣,吾得一千人馬謹守此城,二弟可往先斬魏延,再解襄陽之圍。
‘逐流從之,清點人馬,尚有三萬,乃留萬數付與周循,自引餘軍,太史亨開路,王基、趙薇為副,便奔江陵,一幹死士戰到此時,亦有懈怠之心,逐流喝曰:‘昔偷度陰平之時,四面路絕,猶能成功,今雖逢危,何足為懼?‘衆人頗愧,應聲呼曰:‘王兄勿憂,吾等誓死追随!‘當下逐流引銅鈴死士、丹陽子弟便往江陵,原來銅鈴軍都是騎兵,調動最快,趕在魏延之前,抵達江岸,登高射箭,魏延一軍靠不近江岸,隻得仍回南岸紮營。
随後丹陽子弟已到,這一幹人都是翻騰湖海之士,盡皆精熟水性。
逐流大喜,拘集民船漁舟,連夜渡河,逐流當先,隻往南岸發來,魏延擺軍相迎,一場厮殺,中華軍敵不過丹陽子弟皆亡命之徒,各自遠遁,魏延舞刀縱馬,蕩出重圍,約束敗兵,與逐流對峙公安,飛書求救。
卻說這邊歸塵驅數十萬軍困了襄陽,分作十隊,日夜環城攻打,周循隻是謹守,四門各伏強弓勁弩百張,射住諸軍,襄陽大城,府庫充足,一時箭矢不絕,又有高順、臧霸各路人馬,相繼來會,呼應周循,歸塵損折極重,不能成功,忽聞魏延兵敗,心下頗憂,連夜诏示長安,教蔣濟、田疇輔政,封司馬懿為大都督,調一軍來破逐流。
司馬懿奉诏,點軍三萬,便發江陵,魏延進拜,道:‘二殿下麾下死士,忠誠無二,猛勇非凡,盡可以一當百,的是天下精兵,惜乎不能為國家所用也。
‘司馬懿登高看了,道:‘二殿下兵雖雄壯,所據不過一南郡耳,終無大用,唯今之計,隻宜深溝高壘而不戰,以老其師,待襄陽危急之時,二殿下必回軍去救,吾等方可趁勢掩殺。
‘當下高砌牆,深挖壕,任憑逐流在外肆意揚威。
諸将皆怒,入帳告曰:‘吾軍之衆,三倍于人,都督畏之如虎,豈不為天下所笑也?‘司馬懿道:‘中華子民,何必同室操戈?可曠延歲月,南郡之民,終知逐流背國,士心必然瓦解,此不戰而勝之法也。
‘衆将默然而退。
兩邊對峙數月,襄陽城糧草漸絕,岌岌可危,南郡北門即将大開,高順領陷陣營突圍來報逐流,卻為鄧艾設下伏兵,盡數屠戮,高順死于亂軍之中。
有詩歎曰:
世間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