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十八 秋風五丈原續(完)

首頁
    無疑。

     2:制定《魏律》,此部法律文本成為以後《晉律》的基礎,而《晉律》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唯一推行全國的法典。

    也成為南朝法律的範本。

     3:糾正其父執政時的錯誤經濟路線,曹丕初即位,因谷價昂貴,廢除五铢錢,以糧食和絲帛代替錢币。

    此後,巧僞漸多,競以濕谷薄絹購物獲利,雖處嚴刑,不能禁止。

    曹睿即位,召群臣商議此事,下诏恢複五铢錢,保證了金融秩序的好轉和有魏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的發展。

    (漢武帝真是厲害,五铢錢的貨币信譽簡直不可思儀) 但他在對身後事的處理上真是太失策了,不然哪有司馬家的菜呢? 面對吳蜀兩家的聯合進攻,曹睿做了幾個在我們現在看來依然是非常精彩的戰略布署: 1:嚴令司馬懿穩固防守,不與諸葛亮輕易交戰。

     2:親帶大兵對東吳進行戰略反攻。

     3:派秦朗率二萬預備隊支援司馬懿。

     4:對滿寵放棄新城的打算嚴厲批評,并立即帶兵出發以安軍心。

    他對滿寵的書面指揮在我看來很象毛對林不打錦州的批評。

     我想通過這幾條戰略布署,魏國基本避免了在東西二條戰線上同時被動的局面,其核心的戰術思想是“西守東攻”,其實也反映出來了東吳軍隊的戰鬥力日趨下降的事實。

     而滿寵在明帝的鼓勵下,更是充分地表現了一把,在孫權十萬兵面前,招募壯士數十人,折松為炬,灌以麻油(不會是小磨香油吧),從上風放火,燒掉東吳的攻城器具(也算小替曹操報仇出氣),又派狙擊手射殺孫權侄子孫泰。

    而後邊的明帝又帶兵前來支援,先頭部隊已經趕到。

    于是孫權退兵,不過陸遜在退兵中雖然情報被魏國所得,但卻輕松冷靜,花樣百出,不損一兵,安全撤回國内,是一大亮點。

     明帝在壽春大賞有功之臣,大酒大肉,不在話下,是否捎帶幾個當地MM倒也無據可查,呵呵。

    這邊東吳撤兵回國,消息自然傳到了諸葛亮手中,這時諸葛亮已經和司馬懿對恃一段時間了,接到消息,諸葛亮心裡很抑郁,知道這一次的北伐基本上失敗了,但是既然到了這個地步,還是應該再堅持下去,屯田已經開始,進行的很有章法。

     我懷疑在這次北伐之前,其實諸葛亮已經感覺自己身體有些不太舒服了,在出征前他給後主上了遺書,說自已不貪污任何公款,以負陛下。

     至于到底是什麼疾病使他的生命終止在五丈原上的呢?史無明載,我們隻有從司馬懿與諸葛亮派出的使節對話中得知一點信息。

    亮遣使者至懿軍,懿問其寝食及事之煩簡,不問戎事。

    使者對曰:“諸葛公夙興夜,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九升。

    ”懿告人曰:“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我個人推測,以諸葛亮的日夜操勞,一定會對胃肝部有很大的損傷,如果網友們有醫生的話可以用專業的知識來解釋諸葛亮的病,我認為可能是胃癌或肝癌後期,導緻無藥可治。

     至于諸葛亮送給司馬懿女人衣服以激怒他的事情,不見于三國志原文,裴注上有,資治通鑒上有,可以說除了三國志上沒有,所有的書上都有,其實我覺得以諸葛亮的個人修養,是不會做出這種無聊的事情的,而明帝既然已下令不許司馬懿輕易出戰(也正合司馬懿下懷),也不太可能再派辛毗來拿着大斧子攔在營門,造出一種濃厚的戲劇色彩來。

    其實,對于京劇創作者來說,這樣的曆史才是最能激發創作靈感的,管他真實不真實,隻要創作出來讨彩就好,是不是? 在諸葛亮死前幾天,書上載他已經進入昏迷狀态,時而清醒一段時間,這段清醒時間就成了後主詢問接班人的最佳時間,諸葛亮推薦了蔣琬和費諱,再往後問,諸葛亮不再回答了。

    我很奇怪,為什麼諸葛亮隻推薦了兩個,而為何不提董允的事,在前出師表中,他是将董允與費諱等人相提并論的,面對諸葛亮這位高人,我們隻有莫測高深,不知他心裡是怎麼想的,雖然費諱死後,董允也确實當上了丞相。

     建興十二年即公元234年的八月,蜀國丞相諸葛亮病死于軍中,地點就在五丈原。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