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光和元年

首頁
    由出身地方豪族的光武帝劉秀所建立,政權的基礎是地方豪族。

    他們終其一生都以能提高自身地位為奮鬥目标。

    相較之下,毫無門第可言的宦官卻輕易就能居于高位,甚至隻要經由宦官的從中介紹,就連粗鄙的暴發戶也能輕易謀得一官半職,也難怪會引起士大夫的不滿。

     曹家原本是地方豪族,但門下卻出了一個衆豪族所唾棄的宦官,實在是基于棄虛名而取實利的考量。

     窮途之下的孤注一擲果然押對了寶,曹騰所服侍的太子終于登基,即順帝也。

    曹騰被任命為食祿六百石的小黃門,累升至中常侍,最後晉升為宦官中最高位的"大長秋"(皇後侍從長)。

    雖然這隻是個二千石的官職,但油水卻多不勝數。

     陽嘉四年(公元一三五年),順帝準許宦官收養養子并世襲其爵。

    這是因為順帝全憑宦官之力而登基,所以特别對宦官示恩。

     身為曹家犧牲者的曹騰原已脫離了士大夫家庭,卻因此又能再度成為曹家人,而且還為家道中衰的曹家掙來了爵位。

    他被桓帝封為費廷侯。

    這一原已沒落的地方豪族再次成為顯貴,并從素有淵源的夏侯家找來一名養子。

    這個養子便是曹操的父親曹嵩。

     宮中生涯三十餘載的曹騰侍奉過四位皇帝。

    許多事情都必須由他經手方可辦妥,所以油水也特别豐足。

    曹家因而成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大富豪。

     在養子嵩生下長男操那年,官居宦官最高位的曹騰在洛陽辭世。

    據說,他看到了孫子的臉後,才安心地撒手塵寰。

     曹操不記得祖父的長相。

    然而,根據族中老者描述,曹操長得不像生父,反倒像養祖父。

    其實,曹家與夏侯家世代通婚,曹操身上流有夏侯家的血液,所以長得像養祖父曹騰也不足為奇。

     --不僅面貌相像,連性格也酷似。

    大長秋(曹騰)也是偶有驚人之舉。

     一名族中老婦如是說。

     由于長年在權謀術數相互傾軋的宮中打滾,讓曹騰養成了"喜怒不形于色"的性格,因而獲得"穩重"的風評。

    但是他偶爾會做出一些出人意表的舉措。

     此次曹操悶聲不響地返回谯縣,或許可認為是酷似養祖父性格的一例。

     --祖父的舉動看似反覆無常,但細想起來,當可明白其中有一定的道理。

     曹操曾經聽母親如此說過。

     曹操跟堂弟并辔朝河邊的操練場而去。

     前方來了一輛轺車。

    在那個時代,士大夫出門從事正式拜訪或旅行時都搭乘牛車,若是一般外出,則乘坐由一匹馬拉的輕巧轺車。

    為了方便眺望四方,車上不挂幕簾,由乘坐者自行駕禦馬匹。

     "那是子嶽嗎?" 曹操問道。

    程家是谯縣的士大夫家族,主人名峻,字子嶽。

     雖然是同縣的士大夫,但因曹家出了宦官,所以讓程家瞧不起。

    由于久未謀面,加上距離尚遠,故而曹操才會向長居家鄉的夏侯惇提出此問。

     "正是。

    " 夏侯惇答道。

     一接近騎馬的兩人,程峻便停下轺車,雙手抱拳在胸作揖為禮。

    曹操與夏侯惇亦下馬作揖回禮。

     郡縣制度由秦始皇創始。

    他将天下分為三十六郡,其下置縣。

    郡縣的長官全由中央指派。

     相對地,漢朝的制度稱為郡國制。

    始皇帝殁後不久,秦國便告滅亡,原因之一便是地方太過弱小。

    漢朝以此為鑒而在重要之地置"國",分封皇族為"王"。

    這便是所謂的藩屏。

     郡約略與國相等,一郡之長稱為太守,由中央任命;在封國中,皇族并未握有實權,凡事都由中央所派遣的"相"一手打理。

    太守與相的地位約略相等。

     全國之中約有一百個郡與國,其下有縣。

     曹操的故鄉谯縣屬于沛國。

    秦時的三十六郡到了後漢變成百餘郡國,由于不好管理,因而又将全國劃分為十三州。

    沛國隸屬于"豫州"。

     一州之長稱為"刺史",但并非行政長官,其職權僅止于巡察該州所轄郡國,并向朝廷報告,位階比太守、相更低。

    太守及相的俸祿是二千石,刺史則僅以六百石起算。

    直到後漢末期,州的刺史才跟太守同樣領二千石。

    因此,經常出現在《三國志》中的太守與刺史可算是同等官職。

     郡國之下有縣,大縣為一萬戶以上,其長官稱為縣令,而一萬戶以下之小縣的長官則稱為縣長。

     曹操是年二十四歲,官拜頓丘縣令,俸祿八百石。

    頓丘縣隸屬于東郡,東郡則歸兖州管轄。

     這次越過州界回鄉之事,曹操并未向上級,即東郡太守報告。

    雖然是突然返鄉,但相識者不難猜到他必然懷有某種目的。

     部曲的操練是在城外的渦水之畔進行,而這正是曹操想要看的。

     曹操下馬立于河邊,問道: "适才子嶽向我們兩人問候,這倒是不尋常。

    此人平常不是瞧不起我們嗎?"夏侯惇撇撇嘴答道:"因為程家向夏侯家借三百萬錢。

    ""借給他了嗎?" "爹爽快地答應了。

    " "原來如此,難怪他會如此客氣……" "今後再也不會說夏侯家及曹家的壞話了吧!"夏侯惇說道。

     在此之前,程峻到處放話說曹家是濁流之輩。

    "無論如何有錢,也難跟吾等清流相比,曹家子弟不是士人"一類的惡言惡語,不時傳入曹家及夏侯家人的耳中。

     "原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