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江南的名門世家,
江南的人文傳統與自然風光熏陶了他。
“如果你到過江南,會想到那些燕子,那些楊柳與杏花,那些微雨中的小船。
”這是金庸五十年代一篇散文中的話,無法猜測他下筆時的心情。
他在武俠小說中經常寫到江南——蘇州、太湖、杭州、西湖、海甯、湖州等等,如詩如畫,讀來令人神往,又有點凄美之感。
在1975年版的《書劍恩仇錄》後記中,金庸寫道:
“我是浙江海甯人。
……海甯在清朝時屬于杭州府,是個濱海小縣,隻以海潮出名。
近代著名人物有王國維、蔣百裡、徐志摩等,他們的性格中都有一些憂郁色調和悲劇意味,也都帶着幾分不合時宜的執拗。
……海甯不出武人,即使是軍事家蔣百裡,也隻會講武,不會動武。
”
就在這本《書劍恩仇錄》第四回中,有一段描寫陳家洛回到海甯時的感受,似乎寄寓着作者自己的感懷。
陳家洛上馬奔馳,八十多裡快馬兩個多時辰也就到了,已牌時分已到達海甯城的西門安戍門。
他離家十年,此番重來,見景色依舊,自己幼時在上嬉遊的城牆也毫無變動,青草沙石,似乎都是昔日所曾撫弄。
……坐在海塘上望海。
回憶兒時母親多次攜了他的手在此觀潮,眼眶又不禁濕潤起來。
在回疆十年,每日所見盡是無垠黃沙,此刻重見海波,心胸爽朗,披襟當風,望着大海,兒時舊事,一一湧上心來。
眼見天色漸黑,海中白色泡沫都變成模糊一片,将馬匹系上海塘柳樹,向城西北自己家裡奔去。
海甯城又名鹽官鎮,解放後海甯縣城搬往硖石,現在陝石又改為海甯市。
從地圖上看,鹽官正好位于錢塘江的出口處,海與江的交接處,茫茫蒼蒼,一望無際。
她的南面、西面則是一派杭嘉湖平原的秀麗景色,桑林掩映着水塘,青磚翠瓦,名勝古迹,随處可見。
江南小鎮,風光無限。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垆邊人似月,皓腕凝雙雪。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韋莊《菩薩蠻》之二
我打從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顔如蓮花的開落。
鄭愁予《錯誤》
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富饒的土地,迷人的景色。
而人事滄桑變幻,如雨如煙。
“江南”二字蘊含着多少詩情畫意,多少故事傳說,多少凄迷婉轉。
金庸是地道的江南人,本名查良镛。
筆名“金庸”是由“镛”字一分為二而得。
他1924年出生,在家鄉度過了童年時代,完成了小學教育。
他在錢塘江觀潮處露過營,更聽過老人們講的關于海甯陳閣老的故事。
面對陳家精緻幽深的大院,雜草叢生,斷磚殘瓦,年幼的金庸想到的是什麼?雄偉的海潮,厚重的人文環境、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自然景觀,也許孕育了金庸氣質中剛柔相濟的一面。
難怪他既能寫塞北大漠的悲壯豪邁,也能寫依依楊柳的纖柔細膩;既能寫英雄漢的粗豪鐵膽,也能寫小女子的似水柔情。
海甯最有名的自然是“海甯潮”,也叫“錢江潮”、“浙江潮”。
每年的八月,由于汛期,江水與海水相激蕩,形成壯觀的海潮,吸引大批遊客觀賞。
乾隆皇帝曾在那裡看過海潮,還建造了海塘。
孫中山先生也在那裡觀過海潮,并留有墨迹。
康有為詩曰:“絕好江山誰看取?濤聲怒斷浙江潮!”
金庸的筆下更有海潮奇景的壯闊場面:
這時潮聲愈響,兩人話聲漸被淹沒,隻見遠處一條白線,在月光下緩緩移來。
蓦然間寒意迫人,白線越來越近,聲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嶺,際天而來,聲勢雄偉已極。
潮水越近,聲音越響,真似百萬大軍沖鋒,于金鼓齊鳴中,一往無前。
潮水愈近愈快,震撼激射,吞天沃月,一座巨大的水牆直向海塘壓來。
……
海甯的查家并非一般泛泛之家。
明清之交,查家的有名人物是查伊璜。
在《聊齋志異》與《觚勝雪蓮》中記載有關于查伊璜的故事,大緻是他與吳六奇将軍的神交。
在《鹿鼎記》中,被金庸發展成一段生動、有趣的情節。
蒲留仙稱伊璜先生“厚施而不問其名,真俠烈古丈夫哉!”《觚勝》中稱其為“才華豐豔,而風情潇灑。
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内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
”從這些記述中,可以想見查伊璜先生的風采。
金庸确切地提到過他的先祖為查慎行。
查慎行是清代的著名詩人。
《清史列傳》記載:“查慎行,字初白,海甯人。
少受學黃宗羲。
于經通于《易》。
性喜作詩,遊覽所至,辄有吟詠,名聞禁中。
”他的詩很受康熙皇帝的贊賞,得以進京供職于南書房。
有一次康熙遊覽“南苑”,垂釣湖邊,命身邊的巨子賦詩,查慎行的詩中有一句:“笠檐蓑袂平生夢,臣本煙波一釣徒”。
因而宮中的人稱他為“煙波釣徒查翰林”。
查慎行的二弟嗣口、三弟嗣庭都是翰林,另外堂兄嗣韓是榜眼,侄兒查升是侍講,也都是翰林。
查慎行的大兒子克建、堂弟嗣口都是進士。
當時稱為“一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