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智若愚

首頁
    聰明的人最愚笨, 愚笨的人最聰明。

     最終能走上華山之巅的,惟有郭靖一人而已。

     雖然在華山論劍中,郭靖隻不過是與黃藥師、洪七公對得三百招而不敗,其實還算不上第一高手的。

    若隻是單純的比招,這一屆華山論劍的勝果,倒是由逆練了“九陰真經”的西毒歐陽鋒摘得。

    但讀者誰都不會認為歐陽鋒是真正的英雄。

     郭靖的為國為民,主要事迹在《神雕俠侶》裡得以充分體現,“死守襄陽”裡,有着感人至深的可歌可泣。

     但這種可歌可泣,卻一五一十地埋伏在《射雕英雄傳》裡。

     金庸是立意把郭靖寫得最符合儒家的做人标準的: 魯鈍、木讷,吃苦、忠心等等。

     外表上,他長得高大威猛,相貌英俊;内心裡,他善良仁慈,誠實憨厚。

     金庸說他宅心仁厚,讀者也愛他行俠為善。

     梁羽生筆下的大俠,是張丹楓式的名士型俠客,亦狂亦俠,能哭能歌。

     金庸筆下的俠之大者,則首推郭靖,心地寬厚,胸襟廣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同時,他還代表了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等中國人生哲學最高深的層面。

     剛認識黃蓉那陣子,他是多麼的呆笨啊。

     黃蓉提議到湖上去玩,湖上風光空闊秀麗,不知是天地之在湖海呢,還是湖海之在天地。

    黃蓉興之所至,遙想起古人舊事,不由歎道:從前範大夫載西施泛于五湖,真是聰明,老死在這裡,豈不強于做那勞什子的官麼? 郭靖壓根不知道這個典故,便纏着黃蓉講故事給他聽。

    黃蓉就将範蠡怎麼助越王勾踐報仇複國,怎樣功成身退而與西施歸隐于太湖的故事說了,又補充說伍子胥與文仲卻如何分别為吳王、越王所殺,煞是繪形繪色。

     郭靖聽得發呆,卻不同意黃蓉的觀點,他認為範蠡當然聰明,但像伍子胥與文仲那樣,到死還是為國盡忠,那是更加不易了。

     黃蓉微笑,說:“不錯,這叫做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郭靖又不懂,黃蓉又隻得給他細細解釋:“國家政局清明,你做了大官,但不變從前的操守;國家朝政腐敗,你守可殺身成仁,也不肯丢氣節,這才是響當當的好男兒大丈夫。

    ” 在這裡,金庸用的是比照法,以黃蓉的聰明慧黠、靈秀博學去對比郭靖的魯鈍憨傻、粗樸少識。

    初看起來,黃蓉是見解精到,頗具雅量高緻,郭靖則是不知所雲,一派呆頭呆腦。

    但實際上,黃蓉是有口無心,郭靖則是心中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說什麼就做什麼。

     到了蒙古大軍壓境之時,他們之中的差别就更為明顯了。

     黃蓉是作如此想的: 蒙古兵不來便罷,若是來了,咱們殺一得一個是一個,當真危急之際,咱們還有小紅馬可依賴。

    天下事原也憂不得這許多。

     郭靖卻正色宣告: 這話就不是了。

    咱們既學了武穆遺書中的兵法,又豈能不受嶽武穆“盡忠報國”四字之教?咱倆雖人微力薄,卻也要盡心竭力,為國禦侮。

    縱然捐軀沙場,也不枉了父母師長教養一場。

     把一首《水龍吟》唱得充滿了家國之悲的黃蓉,對國是的關心卻如此的稀松平常,而遠非詞人墨客的郭靖,卻能在危難之中一力鐵肩擔道義。

    這是否有着金庸的至巧不敵至拙的深意在? 在《射雕英雄傳》中,好像誰都要比郭靖靈巧得多,包括楊康。

     除了華山論劍外,《射雕英雄傳》其實還有着另一個背景,那就是郭靖和楊康的同途殊歸。

     這部作品的緣起,其實是全真道士丘處機與楊鐵心、郭嘯天不打不相識,一相識成摯友開篇的。

    那時候,剛好楊夫人、郭夫人都有了身孕,便都請丘道士取名。

    丘處機就給兩個尚未出世的小家夥取名為“郭靖”與“楊康”,以“靖康”之名以不忘“靖康之恥”,記取徽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