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卷有三科(附一乘義)
十地義。
二種生死義。
三種意生身義。
十地義
言十地者。
一歡喜地·二離欲地·三明惠地·四炎惠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惠地·十法雲地。
大乘玄佛性義雲。
一師雲。
因果本來不二○雖複不二而開因果二。
菩提心為因。
佛則是果。
此是一重開也。
又明。
果不可頓階。
所以因中開為十地。
此是第二重開也。
如是于一一地中。
或更開為三。
乃至為四。
如初地。
先開為十回向乃至十信等。
斯則初地為始。
十地為終(文)今可。
以此文為正意耳。
餘五十二位等。
皆是傍義也。
言一師者。
仙光院傳雲。
是興皇和尚也(雲雲)玄涅槃義辨正義處雲。
今時一師。
每以涅槃經為證(雲雲)問。
何故稱興皇師為一師耶。
答。
學者牛毛成者。
麟角故雲一師欤。
又可雲是山門一家之師。
故雲爾欤。
問。
法品疏雲。
一師相承開之為五(雲雲)仙光疏記釋此文雲。
一師者古舊三論師等(雲雲)此似舉不正義古師也。
若如此不定者。
一師之語非指南欤。
答。
彼雲一師相承其所傳者。
古舊說之欤(可更重習定)言因果不二者。
因緣品疏雲(重牒八不)階級無階級。
唯一無生觀(雲雲)言開因果二等者。
八不疏次句雲。
無階級階級。
故有五十二位不同(雲雲)言果不可頓階者。
實是因不可頓滿耳。
而言果不可頓階者。
因非頓成故。
果不頓得。
考實論之十地。
漸得清淨故時長久。
果若得時。
必是頓得。
故雲佛果頓得清淨也。
問。
不可頓階者。
宗家意定不許頓悟者欤。
答。
如下别論之言一一地開三四者。
三者入住滿十地修三也。
四者亦應地地修四(上下分二二修二欤)或應雲。
且第十地入住滿三。
更開等覺故。
故乃至為四也(未詳)言如初地先開為十回向等者。
三十心十信等。
皆于地前立之。
何言初地為始耶。
應知。
據真悟從論其開合耳。
故玄次上文雲。
故一師雲○而華嚴所明十地從佛智慧。
于此是真悟菩薩(雲雲)均師章第五雲○四相似乘位即三十心也。
五從初地已上至金剛心真乘位(雲雲)(總分六位也)故知。
真悟菩薩以初地為始。
其十回向等。
亦是初地方便乃屬初地。
如聲聞四果。
以七方便攝屬初果之義也。
故攝論雲(第十一)願樂行人自有四種。
謂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
為菩薩聖道有四種方便(雲雲)若正論真悟菩薩應是十地耳。
但于初地傍開三十心等也。
法花玄五雲。
華嚴璎珞仁王攝大乘論十七地論五凡夫論等。
皆有五十二位。
地前有四十心。
初即是十信十住一僧祇行始乃得之○又大集經分明辨四十心。
三十如前。
次有四等六度複有十心(文)問。
考華嚴經。
但說住行向地不别說少信位。
何雲彼經有五十二位耶。
又等覺位彼經何文說之耶。
答。
彼經說。
賢首位在十住前。
即是信位。
準餘經說細分為十耳。
賢首菩薩品雲。
菩薩于生死最初發心時。
一向求菩提。
堅固不可動。
彼一念功德深廣無邊際(雲雲)(花嚴第二會初雲。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藏十地○十頂菩薩随喜心不斷如來性雲雲)○璎珞經賢聖名字品雲。
名字菩薩常行十心。
所謂信心·念心·精進心·惠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護心·戒心·願心(文)仁王疏下雲。
問。
雲何名十住。
答。
一名發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也(文)又雲。
一歡喜行·二饒益行·三無嗔恨行·四無盡行·五離癡亂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也(文)又雲。
十回向者。
一離衆生相回向·二不壞回向·三等一切回向·四至一切處回向·五無盡功德我回向·六平等善根回向·七等觀衆生回向·八如相回向·九無縛解脫回向·十法界無量回向也(文)十七地論者。
貞元錄第二十四雲。
十七地論五卷梁真谛譯。
右與瑜伽論同本異譯。
既阙其本(雲雲)續高僧傳第一雲○适得五卷。
與國難未靜。
側附通傳(雲雲)今推大師先引彼論說。
然後代阙欤。
五凡夫論者。
貞元錄第二十八卷。
入僞妄亂真部。
即雲。
五凡夫論一卷。
隋開皇十四年所撰。
錄内僞八十餘部之一也(雲雲)問。
何以僞論為證耶。
答。
習修異也。
又今非必為定欤。
次明斷惑義。
大乘玄涅槃義雲。
有人言。
從初發心斷五住煩惱。
同粗同細○今明。
十信伏見一處住地。
十解斷盡證人無我解。
十解伏欲愛住地。
十行伏色愛住地。
十回向伏有愛住地。
初地初心斷四住地盡。
初地已上斷十重無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