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許八識各别自得一智者。
違今意。
今但真俗二智。
餘二于此上義别說故耳。
答。
佛果理實唯有真識。
但于第八随用别說前七識耳。
又彼八等各有一智者。
可雲但是随義假說且相配耳。
不須劬勞也。
五智義
淨名玄第五(雲雲)次五智攝入二智者。
一法住智。
二泥洹智。
三無诤智。
四願智。
五邊際智。
依小乘法。
法住智者。
知苦集相。
生諸法存立名法住智。
道及滅名泥洹智。
又雲。
知苦集道名法住智。
知于滅谛名泥洹智。
令物不起诤為無诤智。
願智未來一切事即便得知名為願智。
邊際智者。
報身最後名為邊際。
聖人修得自在智故。
于報身延促自在名邊際智。
小乘别二智通利鈍。
羅漢皆有後三。
但利根羅漢有之。
又前二通一切定。
皆能起後三。
但第四禅起。
前二通漏無漏。
後三但有漏。
前二三界身後起。
後三但欲界三天下身起。
前二以三界法為所緣境。
無诤智但以欲界瞋心為境。
大乘五智一切處一切身五十二位皆得起。
通漏無漏也。
小乘五智皆為大乘權智攝。
大乘五智泥洹即實相五法屬實智。
餘四屬權智也(雲雲)(大乘玄二智全同)問。
無诤智者。
雜心智品雲。
無诤者。
煩惱相違故○緣欲界生惱者。
緣欲界未來煩惱。
謂貪恚癡慢自相煩惱非總相(文)論既雲。
緣貪恚癡慢。
雲何但雲瞋心為境耶。
答。
成實五智品雲。
随以何智不與他诤故名無诤。
有人言。
慈心是也。
以慈心故不惱衆生。
有人言。
空行是也。
又有人言。
樂泥洹心是(雲雲)
又雜心雲。
為攝他故作是思惟。
我于往昔煩惱身時。
彼等于我起煩惱故受不愛果。
況今離欲當作方便令彼于我必不起惱。
佛及波羅蜜諸聲聞。
得無诤滿。
而不數入子經雲。
為令衆生因惱得度故。
有時不入無诤三昧(已上)成實有直心之說。
雜心況聖身。
若起瞋恚。
即于離欲人起罪輕重也。
有慢等例故。
實通四煩惱也。
問。
願智知未來事者。
雜心智品雲。
智是亦性緣一切法普境界故(雲雲)成實五智品雲。
于諸法中無障礙智名為願智(雲雲)此等論文不簡三世。
今何但雲知未來事耶。
答。
且約願名欤。
求當來事名為願故。
其義順故。
且雲未來欤(雜心見亦緣覺色也)涅槃疏十七雲。
業力甚深者。
如舍利弗。
以願智力觀一婆羅門。
前後各八萬劫不見有出家因緣。
不知八萬劫外有種出家之業(雲雲)攝論十四雲。
于三世一切事。
欲知為願。
如來皆能證知為智(雲雲)金剛般若疏第三雲(外善得無诤三昧也)問。
何因緣悟無诤三昧。
答。
凡有三義。
一者昔聞佛說。
此三昧有種種功德。
心信願得。
今成羅漢故修此定。
由昔因故便習得也。
二者在凡夫時。
于多衆生起诤故受苦報。
今得無學還憶昔憂悔故修此定也。
三者欲令多人種現果報故。
後修定得此定。
已前作方便守護他心。
無一衆生于我起诤。
然後現身故名無诤。
問。
何以方便法修此定耶。
答。
前于散心中發願。
随其心願要期近遠成一(雲雲)一村人于處所悉願見其形相性挨名字。
及知其心所趣向。
發此願已即入遠分三昧。
如昔所願皆悉分明此事已還出散心。
憶念定中所見。
如夢中所見。
覺已還憶。
以是義故。
能遮惡生善。
不生煩惱地故名無诤。
無诤與願智相成如前說也。
問。
雲何名為無诤。
答。
有人言。
以惠心為無诤。
以直心故不與物诤。
有人言。
第四禅名無诤。
以此定離三災免四受故也。
有人言。
空解為無诤定。
有人言。
即以無诤定為無诤定。
今依論釋。
論雲。
依彼善吉者。
遠難二種障斷煩惱故得羅漢。
斷三昧障得無诤定。
故知此别是方法定。
非是空解。
亦非四禅。
亦非惠心也(雲雲)
問。
邊際智者。
成實雲随行者得最上智。
以一切禅定勳修增長。
若于增損壽命等中得自在力。
名邊際智(文)雜心頌雲。
于彼最後得六智自在性。
長行釋雲。
于彼最後得者。
若起彼智時。
課欲界善心次第初禅現在前○(順次至非想。
又還次欲界善心。
又順次至第四禅)彼複第四禅。
從軟至中。
從中至增。
于彼增上第四禅。
後起願智。
六智自在性者。
此智六種自性。
謂三無礙智。
除辭無礙。
又無诤智複邊智及妙願智。
此智三因緣故。
起攝他故。
攝教法故。
覺世間安不安故(雲雲)俱舍等名邊際定也。
邊際智者。
依邊際定所得六智之其一也。
今何雲報身最後身名為邊際耶。
答。
邊際定者。
通六智所依也。
邊際智者。
誠是總名也。
以延促智可為别稱。
名邊際智。
名後邊智者。
于别立總名也。
然亦為成别義。
以報身後邊解邊際名。
此論外别義也。
謂依定立者正義。
以壽立名是傍義也。
名教鈔第十二
本
元久二年十月九日于九條邊書寫之畢。
執筆三論宗盛圓。
承安三年三月八日以禅那院自筆草本令寫了。
同九日交點了。
依此書寫德資破證菩提及我願滿足生生開惠眼。
三論宗僧聖慶。
以此本一反交點了。
文明十四年十一月二十日誂他筆遂寫功畢。
于此卷者當坊中間法師道實(童名松菊)筆認也而長享貳(申)三月二十五日受屆。
三論宗英憲。
同四月三日(已克年五十)歸圓寂了後見人可須念佛可回向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