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一

首頁
    一大意(無得正觀宗) 大乘玄義科次第(并綱要文) 教相(三轉法輪傍正二藏教) 大乘經無淺深 般若非三乘通教 般若涅槃相對(花嚴法花相對無淺深顯密傍正) 頓漸二教 三轉法輪(大品維摩攝何) 教相異說(四時五時等五味正釋十二部經) 他宗立教(天台四教用邪淨影四宗法相三時教三時正意) 諸經說時 般若部類 大品金剛前後 二夜經(般若說時) 大意 中論疏第二雲。

    問。

    有二種人。

    一者悟大乘無所得意。

    不解數論名教。

    二者精識一切名教。

    不學大乘無所得意。

    此二人中。

    何者為勝。

    答。

    耳目之徒。

    言識一切名教者為勝。

    今以理論之。

    雖二人兼失。

    而前者為勝。

    何以知然。

    佛雖說一切名教。

    意在無所得。

    一相一味。

    謂離相。

    解脫相。

    問。

    弘經通論。

    須科文義。

    釋義次第生起。

    評定違順。

    會諸異同。

    雲何一向。

    作無所得觀耶。

    答。

    考尋聖人興世諸所施為。

    為顯中道。

    令因中發觀。

    滅諸煩惱。

    若存着語言。

    傷佛意也。

    又百年之壽。

    朝露非大者。

    宜以存道為急。

    而乃急其所緩。

    緩其所急。

    豈非一形之自誤耶(文) 裡書雲 耳目之徒者(淺識之輩。

    以耳目為量。

    不能意思之欤。

    又耳目所觸之人。

    謂常人也)古開題集。

    有一檀越。

    請諸宗名德。

    修八講。

    講師各着開題。

    其中有元興寺常修多羅宗雲者(今案。

    淨影宗其時别立之欤。

    已上裡書) 淨名玄第六雲。

    有二種人。

    一者學無所得觀。

    意乃虛玄。

    方言不足。

    二者但分别法相。

    失顯道正宗。

    今欲令文義兩明。

    玄事俱得。

    故開此階級也(文) 大乘玄論義科次第 二谛義八不義佛性義一乘義 涅槃義二智義教迹義論迹義 佛教有诠。

    诠謂二谛。

    谛正以中。

    中即八不。

    中為佛因。

    因是佛性。

    由性起行。

    行為一乘。

    行乃得果。

    果名涅槃。

    涅槃帶照。

    照乃二智。

    因智說經。

    經稱教迹。

    教迹須通。

    通唯論迹 (更又有一本。

    八不次安二智。

    境智因果。

    所诠能诠等次第也。

    此大乘玄論。

    總有五卷。

    義科次第。

    有異本不同。

    又文有增減之異也) 裡書雲 西大寺玄睿師造三論大義鈔四卷 十章 八不義一二谛義二 二智義三方言義四 佛性義五不二義六 容入義七一乘義八 教迹義九三身義十 十科诤論 空有诤論一常無常诤論二 五性爾不爾三有性無性诤論四 定不定性五變易生死六 三一權實七三車四車八 教時诤論九說不說诤論十(已上裡書) 二谛事 玄雲。

    二谛者。

    蓋是言教之通诠。

    相待之假稱。

    虛寂之妙實。

    窮中之極号(文)通诠者宗旨也。

    而言诠者謂正能诠也 别章上雲。

    論文雲。

    諸佛依二谛。

    為衆生說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義谛也。

    然師臨去世之時。

    登高座付屬門人。

    我出山以來。

    以二谛為正道(文)師者興皇和尚也 又雲。

    論四谛品。

    前釋二谛。

    次釋依二谛說法。

    前釋二谛雲。

    世俗谛者。

    一切諸法性空。

    而世間颠倒。

    謂有于世間是實。

    名為世谛。

    諸賢聖真智。

    颠倒性空。

    于聖人是實。

    名第一義谛。

    次雲諸佛依是二谛。

    為衆生說法。

    此則前釋二谛竟。

    然後明諸佛依是二谛。

    為衆生說法。

    故二谛是本。

    說法是末。

    二谛是所依。

    說法是能依(文) 大論九十一雲。

    菩薩住二谛中。

    為衆生說法。

    不但說空。

    不但說有。

    為愛着衆生故說空。

    為取相着空衆生說有。

    有無中二處不染。

    如是方便力。

    為衆生說法(文) 玄雲。

    能依教谛。

    所依是于谛(文) 八不事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疏第二雲。

    八不者。

    蓋是正觀之旨歸。

    方等之心有。

    定佛法之偏正。

    示得失之根原。

    迷之則八萬法藏冥若夜遊。

    悟入則。

    二部經如對白日(文) 章雲。

    ○文則八不。

    處處經論散出。

    但菩薩璎珞經下卷雲。

    二谛義者。

    不一亦不二。

    不常亦不斷。

    不來亦不去。

    不生亦不滅也 又大經二十五。

    師子吼品雲。

    十二因緣。

    不生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不異。

    不來不去(文)(此證八不明中假二谛也。

    四論玄八不義同之)所言不出與不去。

    同異如何。

    答。

    有同異二意(如下别論之) 章雲。

    問。

    八不是佛說者。

    龍樹造中論時。

    即引經中八不。

    安論初為非。

    答。

    不可定判。

    或賓伽引經中安處。

    或可。

    龍樹引經中八不。

    序無畏論初。

    故注論者。

    安中論序意初也。

    ○或可。

    引釋論中八不。

    安處中論序意也(文) 此中有四釋。

    悉之如下 佛性事 章雲。

    甘藥停山。

    由來已久。

    圓珠沉水。

    實自積時。

    而随其流處。

    六味不同。

    競捉瓦石。

    三乘成異。

    謬言羊角之刀。

    複據如繩之像。

    ○少失鄉土。

    名為弱喪。

    不知反本。

    稱曰無明。

    蕩識還原。

    目為佛性(文) 此中譬喻多出涅槃經也 一乘事 章雲。

    若究竟力言中道為乘體。

    攝論雲。

    性乘若就用為談。

    萬善為乘體。

    萬善之中。

    以般若為體。

    報習兩善。

    取習因為乘體。

    報因住生死不取(文) 所言習因報因者何。

    答。

     裡書雲 法華義疏第四雲。

    前後相生義自是習因。

    感報之義是報因(雲雲已上裡書) 又雲。

    三一開會。

    凡有十門。

    一者開三顯一。

    二者會三歸一。

    三者廢三立一。

    四者破三明一。

    五者覆三明一。

    六者三前明一。

    七者三中明一。

    八者三後辨一。

    九者絕三明一。

    十者三無辨一也(文)(具釋如文) 涅槃事 章雲。

    涅槃者。

    蓋是安心之本宅。

    凡聖所同歸(文) 又雲。

    今以中道正法。

    為涅槃體。

    涅槃有二種。

    性淨涅槃。

    方便淨涅槃。

    亦名本有涅槃。

    始有涅槃。

    亦名正法涅槃。

    修成涅槃。

    别而為論性淨涅槃體者。

    正法中道為體。

    修成涅槃。

    以萬德為體。

    然至論其體。

    但以正法中道為二涅槃○今明性淨涅槃。

    是如來藏。

    本有佛性。

    顯為法身。

    亦名涅槃。

    方便淨涅槃。

    是萬德上無累。

    稱為滅度。

    故二涅槃各别。

    然窮論隻是正法中道為體(文)(至論即是窮論也) 二智事 章雲。

    然昔在江南。

    着法花玄論。

    已略明二智。

    但此義既為衆聖觀心法身父母。

    為須精究。

    故重論之。

    此義若通。

    則方等衆經。

    不待言而自顯。

    具存梵本。

    應雲波若波羅蜜。

    漚和波羅蜜。

    故此經雲。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文)(此經者維摩經也。

    今見此章與淨名玄之宗旨門全同也) 章雲。

    惠名既劣。

    宜在因中。

    智則決了。

    故居果地(文) 涅槃疏第六雲。

    昔涅槃無波若。

    波若是智。

    有智涅槃未足沙。

    無餘涅槃。

    是無有智。

    ○今涅槃波若始具足(文)(此對小乘明之) 教迹事 章雲。

    至理無言。

    所以言者。

    言生于群心。

    然群基百差。

    緻令聖教萬殊。

    萬殊方教。

    解釋不同。

    成論師。

    或言四時。

    或言五時(等文) 群基者萬機也。

    機是教起之本。

    故雲基也。

    方教者聖教也。

    方者法也。

    如醫方等。

    或随方域。

    故名方教。

    謂随根緣方域。

    聖教區分也 又雲。

    問曰。

    若唱成地二家之失。

    今雲何判佛教耶。

    答曰。

    菩薩藏聲聞藏。

    大乘小乘。

    有餘無餘。

    作無作。

    了不了。

    有邊無邊。

    頓漸。

    半滿。

    常無常。

    有量無量門。

    往收不以具足十門方收。

    但以二門。

    攝無量法。

    然攝門非一 所言頓漸。

    今有二義。

    一雲。

    即半為漸。

    滿為頓。

    如天親涅槃論說。

    二雲。

    華嚴等為頓。

    初小後大。

    乃至法華等為漸。

    如信解品疏解之 裡書雲 寶窟下雲。

    權名有作。

    亦名有量。

    實名無作。

    亦名無量也。

    言作無作。

    從行立名。

    舉小乘谛。

    望後更有大乘觀谛。

    可以修作。

    名為有作。

    ○舉大乘觀谛。

    望後更無餘觀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