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三

首頁
    玄二谛雲。

    問。

    今時所明。

    二谛攝法盡不盡耶。

    解雲。

    大乘經。

    具有二文。

    此并是如來方便。

    為緣之說。

    有時為緣說二谛攝法盡。

    有時為緣說攝法不盡。

    具有盡不盡二種法門也(文) 二谛不二事 章中卷。

    引涅槃經聖行品雲。

    文殊白佛言。

    世尊所說。

    世谛第一義谛。

    其義雲何。

    ○世尊第一義中。

    有世谛不。

    世谛之中。

    有第一義不。

    ○如其有者。

    即是一谛。

    ○如其無者。

    将非如來虛妄說耶(雲雲) 言第一義中有世谛。

    世谛中。

    有第一義者。

    即是一谛。

    如其無者。

    即是二谛各别也。

    言虛妄者。

    章解雲。

    有兩義故虛妄。

    一者即谛虛妄。

    二者還望虛(雲雲)(即谛虛妄者。

    諸有二者無道無果。

    谛非虛妄。

    何得有二耶。

    還望者。

    從來大乘說無二故)問。

    虛妄難且可爾。

    如其有者。

    即是一谛者。

    一谛何咎耶。

    答。

    經雲。

    善男子。

    世即第一義谛(章牒之但明有義也) 次文雲。

    世尊若爾。

    即無二谛(文若世即真者。

    此是一谛無二谛也)章釋雲。

    即無二谛。

    佛何故從來說有二谛。

    又雲。

    諸佛常依二谛說法耶(文) 又雲。

    佛答雲。

    有善方便。

    随順衆生。

    說有二谛即答前一難。

    明道理。

    唯有一真谛。

    無有二谛。

    而言二谛者。

    善巧方便。

    随順衆生。

    說有二谛(雲雲) 唯一真谛者。

    是中道第一義也。

    故仁王雲。

    通達此無二真。

    入第一義也 有空二中。

    一往以空為真谛。

    然望不二。

    以有空二。

    通為世谛也。

    或開為三。

    謂有無中 章下雲。

    涅槃經釋谛義。

    明唯真是谛。

    俗即虛妄非谛故。

    雲世即第一。

    不言第一即世(略抄) 仁王二谛品雲。

    波斯匿王。

    白佛言。

    第一義谛中。

    有世谛不。

    若言無者。

    智不應二。

    若言有者。

    智不應二(文) 疏中卷釋雲。

    若言無者。

    智不應二(私注雲牒經)有方便智實智(疏家釋。

    第一義中。

    無世谛者。

    谛是實故。

    應唯一谛若谛唯一智。

    何有二。

    二者是與方便實智也)若言有者。

    聖人智不應一(牒經中即加聖人言顯更不别釋意者。

    第一義中有世谛如器中有果者。

    聖人智不應一也。

    涅槃疏雲。

    此言有者。

    非如器中有果之有。

    雲雲二經言勢異故。

    今反取之) 問。

    聖人有權實二智。

    若爾者。

    難雲。

    智不應一。

    雲何為難耶。

    答。

    佛唯有如之智。

    故就此為難也。

    又唯有如實智故也 疏殘文雲。

    若論其理。

    不一不二。

    若定為一。

    凡夫見俗。

    即應見真。

    若定有者。

    智不應一。

    此正難也(文) 言若論其理不一不二者。

    為成問意。

    泛顯理實也。

    言若定為一凡夫見俗即應見真者。

    此經文外加難也。

    若對下定有。

    應言定無。

    若對定一應言定二。

    而言定一者。

    無即一義故(舉一無義)言定有者。

    有是二義故(舉有顯二)此正難也。

    總結上也 新婆沙七十七雲。

    問。

    世俗中。

    世俗性為勝義故有。

    為勝義故無。

    若勝義故有者。

    應唯有一谛。

    謂勝義谛。

    若勝義故無者。

    亦應唯有一谛。

    謂勝義谛。

    答。

    應作是說。

    世俗中世俗性。

    勝義故有。

    佛說二谛。

    應理實故。

    唯一谛耳。

    但依差别緣。

    建立二谛。

     略抄佛說二谛下取意 問。

    何以小乘淺近義。

    交此中耶。

    答。

    大小乘義。

    優劣懸殊。

    如來制立大格相似(文)今準之知之 今見此文。

    極似經說。

    然有同有異。

    言同者。

    大體也。

    又勝義故。

    有世俗性欤者。

    同仁王中第一義中。

    有世谛耶也。

    又似涅槃第一義中有世谛耶言也。

    言異者。

    涅槃雲第一義中。

    有世谛耶者。

    真問世谛即第一義耶也(二谛相望互為問故也。

    難唯應一谛故也)仁王雲第一義中。

    有世谛耶者。

    第一義谛上。

    更有世谛道理也(經雲。

    智不應一。

    故知以一智難二谛也)婆沙問雲。

    世俗性勝義故有者。

    瓶衣等假法破時覺。

    便無和合時覺。

    有此世俗理。

    是道理有名勝義也。

    若通是勝義理。

    應唯一谛(此則定開異二經為難。

    同涅槃也。

    更有餘同異繁故不論之。

    學者宜須文察之)又見其三說。

    答。

    意各異也。

    二經并顯不二中道論。

    但明瓶衣等假有。

    亦是道理。

    通為勝義。

    非是空有相即義也。

    此義大小懸殊也 又就二經中。

    涅槃且明世谛即第一義。

    不言第一義即世谛。

    且明以有從空。

    唯空是真之語耳。

    言說雖爾。

    意顯互從。

    還以不二。

    為第一義。

    所以然者。

    空有并是教谛。

    教谛有二。

    若就理不二。

    不二即中道也。

    仁王明二谛。

    不二故言照。

    解見無二也。

    又經雲。

    不二亦不可得(雲雲)意顯不一亦不可得也(疏意)又涅槃明不二随緣說二。

    即從體起用。

    般若文于二。

    解不二。

    即從教入理也(二經文相對如斯) 又更料簡仁王經問意。

    經雲。

    若言無者。

    智不應二(文)疏雲。

    若言無者。

    智不應二有方便智實(文)意雲。

    若言第一義中。

    無世俗法。

    即二谛别。

    聖人有二智也。

    然以道理難雲。

    智不應二。

    以如實解無有二故。

    如雲愚者謂二等也。

    又如聖無二言也 前義依義集之義勢。

    無者一義也。

    不應二者。

    以二難一。

    今義異之。

    無者即二義也。

    不應二者。

    難有二智也 經雲。

    若言有者。

    智不應一(文)疏雲。

    若言有者。

    聖人智不應一。

    若論其理。

    不一不二。

    若定為一。

    凡夫見俗即應見真。

    若定有者。

    智不應一(文)意雲。

    第一義中。

    有世谛。

    即是一谛。

    若一谛者。

    凡夫見俗即應見真。

    故知真谛非即世谛。

    若爾。

    聖人見真谛異世谛。

    故知應有二。

    故難雲。

    智不應一也 前義雲。

    有者二義。

    如器中有果也。

    今則異之者。

    是一谛義。

    故難令二也 二谛章下雲。

    破并有兩境。

    在中雙照義。

    經明照有即是空。

    照空即是有。

    何時有兩境。

    凝然在中雙照。

    為并觀耶(文)本業璎珞下卷。

    佛母品雲。

    二谛法性。

    為一為二。

    為有為無。

    第一義谛。

    複當雲何。

    佛言。

    佛子。

    所謂有谛無谛。

    中道第一義谛。

    是一切諸佛菩薩智母(文) 又雲。

    佛子。

    二谛者。

    世谛有故不空無。

    谛空故不有。

    二谛常爾故不一。

    聖照空故不二。

    有佛無佛。

    法界不變故不空。

    第一無二故不有(文) 又雲。

    佛子。

    二谛義者。

    不一亦不二。

    不常亦不斷。

    不來亦不去。

    不生亦不滅。

    而二相即。

    聖智無二。

    無二故是諸佛菩薩智母(文) 今案此文。

    分明辨一二之義也。

    當仁王涅槃等言真谛中。

    有世谛不耶。

    二谛為一為二等者即應就八不中。

    不一不異而答之 問。

    付真俗二谛。

    有三種并觀(雲雲)爾其三種者。

    何等耶。

    答。

    一橫論之。

    并瓶假有假無。

    其義相通指有為無。

    指無為有。

    故照有即照無。

    照無即照有。

    名此為并 教之有無。

    于智并也 二者。

    橫豎并謂二。

    隻是不二。

    不二隻是二。

    不壞假名。

    說實相。

    二即不二也。

    不動真際。

    建立諸法。

    不二即二。

    故橫豎即得并也 二相望為橫。

    以二望不二為豎也 三得失并。

    謂于衆生是有所得。

    于諸佛是無所得。

    令還照衆生有所得。

    及照菩薩無所得此二觀常并是名三種并(三卷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