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二

首頁
    立三藏。

    雲何俱立于二藏耶。

    答。

    唯立二藏。

    凡有二義。

    一大小義。

    謂以小乘。

    為聲聞藏。

    以其大乘。

    為菩薩藏。

    二乘俱小故。

    合一藏。

    二禀教義。

    謂聲聞人。

    因果二時。

    皆得禀教。

    其辟支佛。

    因果二時。

    皆不禀教。

    或有緣覺。

    因時禀教。

    而小分耳。

    由此義故。

    但立聲聞藏。

    不立緣覺藏。

    問。

    不立緣覺藏。

    其義實爾矣。

    何不立佛藏。

    答。

    亦有二義。

    一大小義。

    對小立大。

    佛與菩薩同是大故。

    合立一藏。

    二不禀教義。

    菩薩禀教。

    佛不禀教。

    由此二義。

    不立佛藏。

    問。

    何據禀教。

    而立二藏。

    于不禀教。

    而不立之。

    答。

    将所禀教。

    從能禀人。

    而判教相。

    不禀教人。

    即無有教。

    因何得論教迹之義。

    是故但據禀教之人。

    而立二藏。

    問。

    或處明五藏。

    謂三藏。

    雜藏。

    及以菩薩藏。

    今何故但立聲聞菩薩藏。

    答。

    三藏雜藏。

    即二藏攝。

    何者三藏及以雜藏。

    但通大小。

    若是大乘三藏。

    雜藏菩薩藏攝(攝大乘論說大乘有三藏也雜/阿含序雲方等大乘為雜藏也)若是小乘三藏。

    雜藏聲聞藏攝(言雜藏者一一/明戒定慧名三藏雜說三/名雜藏)問。

    所明二藏。

    出何經論。

    答。

    涅槃經雲。

    十一部經。

    二乘所持。

    方等部名菩薩所持。

    維摩經雲。

    此經菩薩藏所攝(既雲此/經菩薩藏。

    明知小乘聲聞/藏攝即有二藏)智度論雲。

    迦葉。

    阿難。

    于王舍城。

    結集三藏。

    為聲聞藏。

    文殊。

    阿難。

    于鐵圍山。

    集摩诃衍為菩薩藏。

    地持論雲。

    唯方廣部。

    菩薩藏。

    餘十一部。

    名聲聞藏。

    摩得勒伽說方等部。

    是菩薩藏餘十一部。

    是聲聞藏。

    由是經論。

    建立二藏。

    問。

    第二大乘小乘何。

    答。

    說大乘法。

    名之大乘。

    說小乘法。

    目之小乘。

    問。

    與前何異。

    答。

    前之二藏。

    從人立名。

    此之大小。

    據法立名。

    名各異。

    攝教全同。

    于前二藏。

    既有四句。

    下九例然。

    問。

    此大小乘出何經論。

    答。

    品大經雲。

    諸天子難曰。

    我于閻浮提。

    見第二法輪。

    龍樹釋曰。

    鹿苑已轉小法輪于今複轉大法輪。

    涅槃經雲。

    昔于鹿林。

    轉小法輪。

    今于雙林。

    轉大法輪。

    中觀論雲。

    前為聲聞說小法。

    後為菩薩說大法。

    由此經論立大小乘。

    以攝教也。

    問。

    菩薩法中。

    二乘實滅。

    無性定性。

    不得成佛。

    是既有餘。

    何名無餘。

    答。

    大小相對。

    論餘無餘。

    小乘有餘。

    大乘無餘。

    據具不具。

    于大乘内。

    具餘無餘。

    若深密等。

    存三大乘。

    是有餘大。

    法華涅槃等。

    無餘大。

    于大乘中。

    具餘無餘故。

    名無餘。

    聲聞法中。

    但有有餘。

    而阙無餘。

    故稱有餘。

    例如大乘具了不了。

    為了義。

    小乘法中。

    但有不可而無了義故不了(後了不了廣/辨此義)問。

    有餘無餘。

    出何經論。

    答。

    勝鬘經雲。

    羅漢辟支。

    四智究竟。

    得蘇息處。

    亦是如來方便有餘。

    不了義說(既雲二乘實滅是有餘說。

    亦可/得言二乘無滅是無餘說)涅槃經雲。

    善男子。

    我所說亦有餘義亦無餘義(乃至)迦葉菩薩。

    白佛言。

    何等名為無餘義也。

    雲何複名一切義乎。

    佛告迦葉。

    一切者。

    唯除助道。

    常樂善法。

    是名一切。

    亦名無餘。

    其餘法者。

    亦名有。

    亦名無餘。

    由是經故。

    立餘無餘。

    以攝教矣。

    問。

    第四門那。

    答。

    二乘所觀。

    名之有作。

    大乘所觀。

    稱之無作。

    何者小乘所觀。

    望後更有應作。

    名為有作。

    大乘所觀。

    形後更無餘觀可作。

    稱曰無作。

    問。

    此二攝教。

    其趣若為。

    答。

    說二乘所觀法。

    一切皆名有作。

    說大乘所觀法。

    一切悉稱無作。

    問。

    第六邊無邊。

    第十量無量。

    與有作無作。

    是有何差别。

    答。

    此之三門。

    于四谛法。

    由義不同。

    而立三名。

    問。

    義不同那。

     答作無作名。

    從行而立(如前所釋又從人/立名如寶窟釋)邊無邊。

    及量無量名。

    随人而得。

    謂二乘智。

    乃有限量。

    如來之智。

    無有限量。

    名量無量。

    二乘之智。

    有岸極故。

    名為有邊。

    如來之智。

    無有岸極。

    名之無邊。

    是故此二從人立名(又據所觀之法立名二乘所觀法名有量有/邊大乘所觀法目無量無邊如法華疏明)。

     問。

    據何等義。

    名量無量。

    答。

    小乘法中。

    雖觀四谛。

    總相粗智。

    名為有量。

    大乘法中。

    别相細知。

    稱曰無量(寶窟有四義法華疏/三義如彼明矣)。

     問。

    此之三門。

    有何明據。

    答。

    勝鬘經雲。

    有作聖谛。

    無作聖谛。

    有量聖谛。

    無量聖谛。

    有量即有邊。

    無量是無邊。

    問。

    但舉一種義則矣。

    何勞須三。

    答。

    義實爾也。

    但以為示名義不同。

    具題三名。

    問。

    第五義何。

    答。

    說二乘法。

    名之不了。

    說大乘法。

    稱曰了義。

    問。

    就大乘教。

    自有了義及不了義。

    為新發意。

    說生死是如。

    涅槃不如化。

    名為不了義為久學人。

    說一切皆如化。

    稱為了義教。

    若爾大乘中。

    具有了不了。

    雲何今言小乘不了大乘了義。

    答。

    大小相對。

    小乘不了。

    大乘了義。

    據具不具。

    于大乘内。

    具了不了。

    故名了義。

    彼小乘。

    但有不了義。

    而無了義。

    故稱不了。

    問。

    此了不了。

    出何經論。

     答。

    涅槃經雲。

    其聲聞乘。

    名不了義。

    無上大乘。

    乃名了義。

    若言如來無常變易。

    名不了義。

    若言如來常住不變。

    是名了義。

    佛性論雲。

    說無性經。

    名不了義。

    說有性經。

    名了義經。

    如是經論。

    是其良證。

    問。

    第七頓漸。

    其義若為。

    答。

    頓說深理名之頓教。

    淺之深稱教。

    問。

    此門與前有何差别。

     答。

    頓漸一門。

    與餘九異。

    何者頓教全是大乘。

    于漸教内。

    兼大小教故九異。

    問。

    于漸教中。

    有幾何教。

    答。

    于漸教中。

    四雙八隻。

    謂漸教中。

    開之為二。

    一世間教。

    即人天教。

    二出世教。

    鹿園已去。

    終竟涅槃。

    就出世中。

    又有二種。

    一小乘教。

    阿含等是。

    二大乘教。

    般若已去。

    就大乘内。

    又有二種。

    一曰自教。

    即大品是。

    二他教。

    大品已後。

    諸方等經。

    就他教内。

    又有二種。

    一曰密教。

    法華已前。

    諸大乘經(大品亦是/密教大乘)二曰顯教。

    法華已後。

    諸方等。

    問。

    于漸教中。

    從淺至深。

    為是一人。

    為是二人。

    答。

    此是人同時異義耳。

    法寶師之所立五時。

    與此符契。

    但是攝教枝流而已。

    非是攝教之正意焉。

    問。

    頓漸二教。

    出何佛經。

    答。

    楞伽經雲。

    如來淨除衆生現流漸淨非頓。

    如庵羅果漸熟非頓。

    如來淨除衆生現流。

    頓淨非漸。

    譬如明鏡頓色像。

    由是得知。

    有頓漸教。

    問。

    第八門那。

    答。

    說聲聞法。

    名之半字。

    說大乘法。

    稱曰滿字(菩提流支亦/立半滿)問。

    半滿之言。

    出何處耶。

    答。

    涅槃經。

    為諸聲聞。

    說半字經。

    為諸菩薩。

    說毗伽論(毗伽羅論/即是滿字)問。

    第九門那。

    答。

    說無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