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賀實性禅院釋道費無隐着
宗原第一
虛空之杳冥。
天地之寥廓。
萬物之荟蔚。
與夫名言文辭雲雲郁郁若存若亡者。
鹹皆指覺心以為母徼也。
夫是心也。
有血氣之屬。
混然一焉。
不為賢明。
不為愚闇。
不為貴加。
不為賤損。
其謂之有為。
與六鑿反源莫得其始。
其謂之母為。
與亭毒之功塞乎宇宙。
其謂之中道。
與不離兩楹。
化能權焉。
靈兮妙兮。
沖兮漠兮。
知弗能以知。
學弗能以究。
辯弗能以白。
辯弗能以白。
其唯默而契乎。
我西竺覺皇氏。
光有大千而啟迪天人也。
專因是心以立教化焉。
或者說以為性起。
或者說以為性具。
蓋皆所以示本有靈德非階修證而得也。
夫俯觀仰察。
維聖維神。
敷施雅馴。
以陶鈞天下者不鮮矣。
然其化儀旁魄。
教宗難測。
深焉則底香水。
高焉則出諸天。
大焉則極法界。
細焉則入微塵。
實悉群道之精妙。
而為萬善之都會者。
獨我佛教為然乎。
夫寔用釋梵龍鬼所在恭敬衛護。
明君賢臣罔弗玩文尚義矣。
而如是東方之邦。
雖其竟固薄于旸谷而去蒙汜愈遙。
然君子小人敬像教。
愛僧伽之笃。
視之于諸夏。
倍蓰不啻也。
惜乎為國土風俗已悫壹上忠敬故。
緻使傳我大聖人教者亦乃質勝文。
且在不立字家。
滋甚汛掃言教而謬盭了義之指多矣。
今有人于此。
将适萬裡。
而未問方之南北道之夷險。
伥伥乎發轫。
則走彼高山大陵曠塗絕谷。
慰暋沉屯。
人馬罷潞。
末失其行。
或者斃矣。
慆堙心耳禅者亦猶是。
未聞教中權實半滿之說。
屈強以勤于學。
則其弗跌大道于蹞步。
而永陷三乘之蹊徑。
喪法身之慧命者幾希。
于是乎餘??然念。
将來沿襲闇忽不還。
俾有志之士末緣以聞大聖出世之本懷。
乃遂為茲傲??以授二三子。
命之以心學典論焉。
而其篹也。
内外之所論亡慮。
以覺心為宗。
揚搉金口所演若曩哲格言。
以為之征矣蓋欲述而不作也。
夫道乎不自道。
必藉于人以行焉。
人乎有時而有亡。
必假于文以傳焉。
方今人之與道滅而亡之久矣。
若舍遺文何以哉。
書曰。
文王雖殁文不在茲乎。
孟轲曰。
若禹臯陶則見而知之。
若湯則聞而知之。
斯乃吾及諸同志之所以自說而私淑也。
雖然此第文而已。
至其道之所證。
則未必在茲矣。
大乘第二
曰若稽中天調禦師。
寂默無為。
仁慈文明。
誕敷教法。
大拯群生。
三草二木等潤時雨。
跂行喙息莫不被恩矣。
然佛之為學也。
總之有三焉。
曰戒。
曰定。
曰慧。
戒以防非法。
定以調散亂。
慧以見佛性。
見佛性則于道建基。
調散亂則于緣正受。
防非法則于事合度。
皆所以修内外而明功德也。
而此三者亦以慧為主。
慧若明則戒定及萬行蔑不從而發生。
此所謂般若佛母者也。
是以諸修多羅力破異見。
擇小乘。
蕩諸相。
俾人見佛性之易易也由觀掌中庵摩勒果者。
蓋皆功于是乎在矣。
問者曰。
然則何修多羅以為主張其說邪。
對曰。
楞伽·維摩·楞岩·圓覺·思益·涅槃·智度起信等是也。
以故達摩親付慧可。
羅什口授四喆。
至乃永嘉神悟·藥山看讀·圭峰玄解·長水頓證。
奕世隽人升堂睹奧者。
不可勝數也。
趙宋翰林學士蘇轼者。
嘗序宋譯楞伽曰。
如醫之有難經。
句句皆理。
字字皆法。
今乃欲采其言以均辨諸八部之典。
蓋此部中大綱小紀。
皆明于心地法門。
而祖宗之所憑據也。
世之學者或一部或二部。
以至八部。
程其力所任受持。
榾榾然研精覃思。
則庶幾乎不叛大聖創業垂統之意也欤。
若或步驟趢趗。
拘守師門一句一偈。
如彼俚俗醫師不由經論而直授方藥。
則亦不免蘇氏輩所笑也。
然茲諸部嘗有天台賢首之判。
學者其依之可。
不依亦可。
何則凡法門大小偏圓之異。
譬猶空中飛鳥終日翩翩人莫能尋其迹。
要之唯在乎學者親自會歸心源。
而不為言語所桎梏也。
已問者複曰。
無庸佛教則已。
如其有庸亦宜應由小乘而至于大乘。
今奚以躇階标舉哉。
對曰。
摩诃衍學者要初緣諸法實相。
而不費資糧于遙遠路途也。
且夫人情先入者為主焉。
多見學佛之流。
始聞三藏所說。
薰炙極難滌蕩。
永以郁乎妙道。
是故餘之作茲論也。
則别為表見。
志于大乘者之為之敩也。
吾聞之印度苾刍大乘小乘不同席而坐。
心學者流其幾乎。
意者性命之學難傳也至矣。
儒者惑于孔言之不可聞焉。
壅于佛教之不信焉。
釋氏病乎信教而不解焉。
失乎解而不修焉。
是以世寥寥乎少見所謂明佛心宗行解相應者。
大乘學者有意于此乎。
夫舉大木者前呼輿謣後亦應之。
願天下萬世同好之人。
于餘此舉亦為應然也。
圓教第三
薄伽梵于華嚴大教。
若曰。
一切世間群生類。
鮮有欲求聲聞乘。
求緣覺者轉複少。
求大乘者甚希有。
求大乘者猶為易。
能信此法甚為難。
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