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首頁
    翁同龢上已那一天與同鄉公祭顧亭林;諸如此類不是風雅便是風流的韻事,他或者親曆、或者親見,所以談來格外真切有趣。

     “看來九城繁華,依然如昔。

    ”随扈到行在以後,始終未曾回過京的許庚身,感慨而又向往地說。

     “就圓明園,卻真是傷心慘目。

    ”朱學勤搖搖頭不願再說下去了。

     一提到圓明園的遭劫,頓使滿座不歡,而且這會談到時局——恰是曹毓瑛所希望避免的話題,所以趕緊找句話岔了開去。

     “修伯,”他說,“你何必住店?搬到我這裡來吧!” “倘或耽擱的日子不多,那就一動不如一靜了。

    ” “‘通典’有話下來了,這裡事多,正要添人,意思是讓你留下來幫一兩個月的忙。

    ” 朱學勤原來就有多住些日子的打算,但這話隻好跟曹毓瑛一個人在私底下說,在座的同事中,有些是要顧忌的,所以他表面上隻能持一切聽上命差遣的态度,點點頭說:“我自己無所謂。

    不過,我在恭王那裡,是奉了旨的,倘要我留下來,恭王那裡該有個交代。

    ” “當然,當然。

    ”曹毓瑛說:“好在‘撫局’已成,你原來也該歸班了。

    ” 一席快談,到此算是結束。

    在“内廷當差”的官員,都起得絕早,所以睡得也早,飯罷随即道謝,紛紛散去。

    曹毓瑛把朱學勤留了下來,一面差人到客店去算帳取行李,一面将這位遠客延入書房,重新沏上茶來,屏人密談。

     朱學勤告訴他,即使沒有密信催促,也要到熱河來一趟,因為在京聽得行在的謠言,說恭王挾洋人自重,有謀反的企圖,這話傳到他本人耳朵裡,異常不安,上折請求到行在來谒見皇帝,就是想當面有所解釋。

    接到朱批的折子,皇帝的猜嫌,似乎越來越重,恭王與文祥商量的結果,決定叫朱學勤來作一番實地的考察,當然也要下一番疏導辟謠的工夫。

     說完了這些,朱學勤緊接着又問:“到底有這些謠言沒有?” “怎麼沒有?連惇王都有這話!” 朱學勤大為驚駭,而且不勝困惑:“‘宮燈’、‘心台’一班人,造此謠言,猶有可說。

    怎麼惇王也說這話?” “惇王原是個沒見識、沒主張的人,誤信謠言,又何足怪!” “可是,”朱學勤顯得很不安,“惇王的身分不同,嫡親手足如此說,上頭當然會相信。

    ” “上頭還不知惇王的為人?”曹毓瑛極沉着地說,“這些個謠言,當然大非好事,但也不必看得太認真!” “嗯,嗯!”朱學勤有所領會了,淡焉置之,可能比認真去辟謠,要來得聰明。

     “可慮的倒是上頭的病!” “是啊!”朱學勤趕緊又問:“這方面,京裡的謠言也極多。

     到底真相如何?” 曹毓瑛看了看門外,移開茶碗,隔着茶幾湊到朱學勤面前,輕輕說道:“不過拖日子而已!” “噢!能拖多少日子呢?” “聽李卓軒的口氣,隻怕拖不過年。

    ” “那,那……。

    ”朱學勤要問的話太多,都擠在喉頭,反不知先說那一句好了。

     “‘湖州’的意思怎麼樣?”曹毓瑛又加了一句:“為恭王打算。

    ” 朱學勤定一定神,才能辨清曹毓瑛所問的是什麼,于是答道:“‘湖州’的意思,總要讓恭王重入軍機才好!” “此獠不去,恐成妄想。

    ”曹毓瑛做了個“六”數的手勢,當然是指肅順。

     朱學勤點點頭:“那也隻好緩緩圖之!” “你明白這一層,最好。

    ”曹毓瑛警告他說,“人人都知你與恭王的關系,暗中窺伺的,大有人在!”曹毓瑛的觀察,一點不錯,頗有人在談論朱學勤到熱河的消息,猜測他此行的目的。

    甚至連小安子都悄悄去告訴懿貴妃:“六爺的心腹,那個姓朱的‘達拉密’來了。

    ” “嗯!”懿貴妃想了想吩咐:“再去打聽,他是來換軍機上的班,還是六爺派他來幹什麼?” 軍機處的關防最嚴密,而且朱學勤謹言慎行,退值以後不出門拜客,住在曹家,也隻與些極熟的人在一起打牌喝酒,或者玩玩古董,談談詩文,因此小安子始終無法把他的來意打聽清楚,隻好捏造些無根之談去搪塞“主子”,前言不符後語,破約百出。

    懿貴妃心裡自然明白,但懶得去尋根問底,因為這些日子,她的全副精神都放在大阿哥身上。

     大阿哥決定在四月初七入學,以及派李鴻藻充當師傅,她是在朱谕下來以後才知道的,這倒還在其次,最教她心裡不舒服的是,得到消息,說皇帝與皇後事先作過商量,四月初七這個日子,就是皇帝用雙喜拿來的時憲書,親手選定的。

    男孩子啟蒙入學是件大事,那怕民家小戶,也得先告訴生母一聲,而在宮裡居然是這樣子!一切都是假的,隻有“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這句話,最實在不過。

    懿貴妃這樣在心裡想。

     不!她又想名位比權勢更要緊!名位一到,權勢自來。

    大阿哥入學,皇帝為什麼跟皇後商量?就因為她是皇後!此是懿貴妃最耿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