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六章

首頁
    集議。

    這一議,意見就多了,李鴻藻陳述的情形,為大家打開了心頭的蔽境,為了匡正皇帝的行為,各種路子都走過,唯獨最主要的一條路子不曾去走——請兩宮太後出面幹預,才是釜底抽薪,打開僵局的唯一善策。

     “我看,”恭王說道,“就煩蘭荪拟個密折,公上兩宮,大家看使得使不得?” 這正就是李鴻藻的主意,而且他也有了腹稿,不過在此場合,他不能不這樣說:“如何措詞,請先商量定規。

    ” “你看呢?”恭王反問一句。

     “我以為應從理與勢兩方面立論,說園工不得不停的緣故。

    ” “好,請你先寫下來,看了稿子再斟酌。

    ” “不但論理、論勢,還要揭破真相。

    ”文祥說道,“要說内務府的人,明知道工程浩大,完不了工,無非借此敷衍,好從中上下其手。

    以‘西邊’的精明,當然不肯給人做斂錢的幌子。

    要這樣說,才有用!” “是!”李鴻藻衷心傾服,“三哥看得真透。

    ” 于是丫頭安設了筆硯,李鴻藻坐在一旁握筆構思。

    象這些奏疏,無須講求詞藻,隻要說得婉轉透徹就好,因為李鴻藻把文祥的話,湊合他的腹稿,有了全篇大意,立刻文不加點地寫了下去。

    寫完看一遍,改動了幾個字,站起身來,捧向恭王。

     “就勞你駕,念一遍吧!” 李鴻藻答應着,朗聲念道: “園工一事,皇上承歡兩宮皇太後,孝思純笃,未肯收回成命,而當此時事艱難,論理論勢,皆有必須停之者,敬為皇太後陳之:鹹豐十年,文宗顯皇帝由圓明園巡幸熱河,為我朝二百餘年非常之變,至今天下臣民,無不痛心疾首,兩宮皇太後與皇上念及當日情形,亦必傷心慘目,何忍複至其地?且前内務府大臣文豐,曾殉節于斯,不祥之地,更非駐跸所宜,此理之不可不停者也。

    現在西路軍事孔亟,需饷浩繁,各省兵勇,欠饷累累,時有嘩變之虞,加以日本滋擾台灣,勢甚猛悖,沿海各口均須設防,經費尚不知如何籌措?以戶部而論,每月兵饷,不敷支放,江蘇四成洋稅,已奏明停解捐輸,厘金亦已搜索殆盡,内外諸臣,方以國帑不足為憂,而園工非一兩千萬莫辦,當此中外空虛,又安得此巨款辦此巨工乎?此勢之不能不停止者也。

     皇上當以宵旰勤勞,又安寰宇,仰慰兩宮皇太後之心,為孝之大者。

    若竭天下脂膏,供園庭之工作,以皇太後之至聖至仁,當必有所不忍也!十餘年來,皇太後皇上勵精圖治,發撚各匪,次第掃除,良由政令修明,故人心團結。

    今大局粗安,元氣未複,當匮乏之時,為不急之務,其知者以為皇上之孝思;其不知者将謂皇上漸耽安逸,人心有不免渙散者也。

     在承辦諸臣,亦明知工大費多,告成無日,不過敷衍塞責;内而宦寺,外而佞人,希圖中飽,必多方劃策,極力贊成,如李光昭者,種種欺蒙,開幹進之門,啟逢迎之漸,此尤不可不慎者也。

    雖曰不動巨款,而軍需之捐例未停,園工之功捐繼起,以有限之财,安能給無窮之用?臣等以為與其徒斂衆怨,徒傷國體,于事萬難有成,不如及早停工,以安天下之人心乎?伏願皇太後明降懿旨,停止園工,則皇太後之威德,皇上之孝思均超越千古矣!” 靜靜聽完,都說婉轉懇切,是大手筆。

    唯有沈桂芬提出疑問,“有一層似乎不能不顧慮,”他說,“圓明園誠然是傷心之地,此時亦無此巨款興此巨工,如果地非圓明園,工款又不必如此之巨,那又怎麼說?” “着!”寶鋆與沈桂芬氣味相投,凡事桴鼓相應,而沈桂芬的看法,亦确是很深很細,所以他大為稱賞。

    “我聽着是覺得有那麼一點兒不妥,經笙一說就對了。

    咱們得為上頭籌個退步的餘地。

    ” 大家細想一想他們兩人的話,包括李鴻藻在内,亦都認為有見地,不過惇王性子直,指着寶鋆說道:“一向是你管荷包,你說這話,倒琢磨琢磨,能夠籌個多少銀子?沒有百兒八十萬的,你那話趁早别說。

    ” “我不說也不成啊!”寶鋆答道,“修個什麼地方,娛養兩宮太後,這話從沒有人敢駁過。

    既然這麼着,皇上如果說要修三海,就不算苛求。

    ” “唉!”恭王有些厭煩了,看着醇王和文祥,用征詢的語氣說:“就修三海吧!反正總得給點兒什麼。

    ” “也不能這麼容易就給。

    ”文祥慢吞吞地說,“這還得商量。

    ” “我看也不用商量了,既然是奏請兩宮太後明降懿旨,何妨看看兩位太後的意思再說。

    ” “七爺說得是。

    ”李鴻藻極力贊成,因為這樣做法,不失奏請兩宮太後出面幹預的原意,“我看,就此定議吧!” 恭王點點頭,重新作了個結論:“先把折子遞到長春宮再說。

    萬不得已,就拿修三海作退步。

    ” “這話大家擺在心裡。

    ”文祥作了補充,“能不修最好不修,一傳出去,先就有人起哄,何苦又給人開一條生财大道?” 這是指内務府而言。

    大家點頭稱是,紛紛散去。

    唯有醇王不走,還有話要跟恭王密談。

     “翁叔平回來了。

    ”他說,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