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

首頁
    了咱的買賣,您就眼瞧着張家二百多年的家業毀在咱們手裡?” “山林,松竹齋之所以走到今天,是因為我們經營得不好,是我們這輩兒人無能,怨不得别人,要是不從根子上想辦法,就算我們拿回了考試用紙的生意,松竹齋垮不垮也難說。

    ”張李氏白了張山林一眼,張山林氣急敗壞起來:“嫂子,我算明白了,就是我把嘴皮子都磨破了,您也是一句話,不行!要不這樣得了,咱們現在就商量一下,把家分了得了。

    ” 張李氏渾身一震,眼淚刷地下來了:“你說什麼?山林,你再說一遍!” 張山林也不示弱:“嫂子,既然咱們說不到一塊兒去,那還不如分家,分了家以後,您走您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咱爸留下的兩幅書畫,我隻要懷素和尚的字兒……” “山林啊,你不能這樣,這個家分不得,你哥他死得早,要不是這個家,要不是咱爸和你這當兄弟的,我一個人帶着你侄子也活不到今天,好不容易……你侄子也大了,你倒想分家了,将來……我怎麼有臉去見咱爸啊……”張李氏聲淚俱下。

    事情到了這個份兒上,張山林隻好退了一步:“不分家也行,要麼您把《西陵聖母帖》拿出來;要麼您就想個辦法不讓松竹齋垮掉,嫂子,這兩條道兒,您選一條,我先回去了,十天之内,您給我個信兒。

    ”張山林甩甩袖子,頭也不回地走了,留下張李氏一個人繼續在屋子裡掩面哭泣。

     這天晚上,張幼林和張繼林坐着一條帶篷的遊船在積水潭的湖面上遊玩,張繼林站在船頭欣賞湖面的夜景,張幼林從懷裡掏出裝蛐蛐兒的葫蘆,把它湊在耳邊欣賞蛐蛐兒的叫聲。

     “哥,你聽聽,我這蛐蛐兒可是蘇州的名蟲兒‘紫頭金翅’,”張幼林把葫蘆挪到張繼林的耳邊,“就這麼一隻蛐蛐兒,你猜猜,值多少銀子?”張繼林敷衍了一下:“用不了一兩銀子吧?” 張幼林差點兒蹦起來:“什麼,一兩銀子?你可真敢開牙,一兩銀子頂多是讓你看一眼,實話告訴你吧,這隻蛐蛐兒是我花了二十兩銀子從邢老六手裡勻來的。

    ” “就這麼個破蟲兒居然值二十兩銀子?真令人匪夷所思,幼林,我看你也夠荒唐的。

    我問你,你哪來這麼多銀子?”張繼林正色問道。

     “我自己有十兩,你爸又給了我十兩,這才湊起來的。

    ” “你和我爸真是……玩兒到一塊兒去了,要不怎麼說是親叔侄呢。

    ” 張幼林聽出來了,堂哥是話裡有話,于是狡辯起來:“哥,這就是你的不對了,你可是個飽讀聖賢書的人,古人雲,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父叫子死,子不死不孝。

    你怎麼這樣談論自己的父親呢?這麼說吧,你爸不過是玩個鳥兒養個蟲兒,你就一肚子不滿,還沒叫你去死呢,我看你的聖賢書算是白讀了。

    ” 張繼林知道這純粹是歪理,可一時又找不出辯駁的話,隻好沉默。

     此時,遠處湖面上傳來一陣樂聲,張幼林歪着脖子聽了聽,是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彈筝人是個高手,這首曲子彈得簡直出神入化,他在心裡琢磨着,這會是誰呢? 張繼林也贊歎起來:“不錯,真乃‘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張幼林笑了:“你就瞎扯吧,那是人家白居易形容琵琶的,這可是古筝。

    ” 張幼林繼續傾聽着,随風傳來一個女人清麗的歌聲: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唱得真好,意境、韻味都有了,不知是哪家的小姐……”張幼林突然渾身一震,仿佛遭到雷擊,“這聲音耳熟,我認識她,走,過去看看!” 張繼林見天色已晚,要回家,小船先送他上了岸,然後循着歌聲劃去,停靠在一艘燈火輝煌的畫舫邊。

     秋月素妝淡抹,她坐在船頭邊彈邊唱:“……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張幼林跳上畫舫,站在一旁靜靜地聽着。

    一曲罷了,秋月擡起頭來,張幼林走上前:“秋月姐,好個《春江花月夜》你唱得真好,你……還記得我嗎?”秋月有些恍惚,張幼林又補上一句:“我叫張幼林,我們在……”秋月笑了:“記得。

    ”兩人聊了起來。

     秋月眺望着湖面說道:“我在江南待久了,總想出來走一走,可真正離開了江南,卻又懷念江南的日子,今晚遊湖,忽然覺得風景依稀似江南,一時興起,就唱了起來,讓弟弟見笑了。

    ” “秋月姐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家住何方,能告訴我嗎?” 秋月想了想,她的回答讓張幼林匪夷所思:“從來處來,到去處去,至于别的,你就不要問了,如果有緣,将來你自會知道。

    ”張幼林也很知趣,他說:“好,那我就不問,我隻要知道你是我秋月姐就行了,别的都不重要。

    再彈一曲吧,秋月姐,我隻想聽你彈琴、唱歌。

    ” 秋月坐下,撫琴淺吟低唱起來:“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 歌聲在黑沉沉的湖面上回蕩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