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梅的心靈走火入魔了。“看來這女子腦袋不是進水而是水潑不進。”宋校長說。依梅随心所欲、遊手好玩的極端天性使她喪失人性,十三歲己流露出嫌棄爸爸的病态與老态情緒。因果修積根底之淺如此,隻能人以群居,想提升品位勉強不得,古華再一次驗證了因果定律。當初撿養依梅之際,夜夢燦爛的太陽照耀自身,還以為好夢成真,從此給他以希望,原來都它媽地戲弄于他,逗他玩兒!唯有自已的預感真實。
最初依梅來到古華身邊時,他曾思量過,是用嬌生慣養法撫養呢或是素質撫養法?前者能使她有依賴性這是他所需要的,但每每依梅偏頗的天性襲來,卻又情不自禁地拿出了倫理教育甚至生動的誘導,激怒男人本性時又動粗。
對依梅生活獨立性早熟的培養起了反作用,成了背叛古華的資本,他自掘的陷坑,十三歲餘的少女喲,沒了嬌生的親情依賴性,不愁身無分文流浪于江湖。當初抱起血漬尚在的棄嬰那年代,古華正走黴運,那麼撿養的此嬰天性如何?肯定手氣也好不到那裡去,但總不願相信,黴運因果依然在十幾年後顯露出來了。
依梅曾在南嶺、老家重複了兩次學前班,這個自幼折騰的、可恨又可憐的女孩子,欲培養她的樸質風,結果揮霍;自幼培訓她勞動素養,結果越大越好逸惡勞;希冀她是個孝順的孩子,結果卻喪失天良;欲培育成綠色花朵,卻敵不過環境的污染。
這個比誰都懂育子的古華在與依梅的交火中慘敗了,撿養依梅時的多慮成真。怎麼值得中國人提倡的養子法在我身上又出意外了呢?所有的正常亊情遇上我就會出意外。古華坐在電腦前,笑笑地心中道,當初推論依梅是來折磨他道行的,現在有了一種新的解釋:我前生修道未修得情,命當孤獨一生,故撿養依梅也是一種妄想,多此一舉也。明知因果,有何想不通?感情上卻難釋然。
可嚴酷的舉歩艱難現實他還能笑得起來嗎?
古華在老師們咒罵依梅的援手中苟延着時光,難得一遇的好校座宋校長就替古華打過開水、拉他一把。隻等待去那還未峻工的縣光榮院,那裡有專人負責生活起居,校長己聯系妥當。
現實就是現實,大多數時間,古華隻能柱手杖靠着牆壁挪動腳歩,提着兩熱水瓶清晨去開水房打開水。“你不如買個雙拐撐在肩窩,穩當多了。”老師們建議說,“看你那單杖搖搖晃晃的,叫旁人看着就擔心,這個依梅呀,怎麼忍心丢下的!”古華卻不願柱雙拐,死也不柱雙拐。哼,佛爺我被劃入殘疾人系列了,心裡真它媽不是個滋味,自尊心再一次受到打擊。不過很快釋懷,畢竟是、至少是聖者心襟,形象差就差吧,走自己蝸牛的路吧,讓人們說去!
相對全校來說,古華的宿舍距廁所最近,距開水房最近,大不幸中總有些小幸,難道這也是命運的預案?幸好有老師調換他的宿舍他拒絕了禮物,似乎也有先見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