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生有太多的遺憾,例如古華愛登高望遠,沉浸在大自然中,那味道!然而古華卻舉步維艱,隻能栖居平川之老年公寓,視野空空。
今日中午春光明媚,勾起古華喜悅心情,這也是因為開始克己少抽煙胃部舒服些了的緣故。
12點午飯後,古華與門衛打招呼,乘電動輪椅出去遛遛。
出門向右轉上了去新橋方向。
古華的電動輪椅時速設置太慢,最快每小時十裡路。
邊跑邊向兩邊眺望,這裡八百裡秦川靠山邊。
頓覺視野大開,久未出門,不禁又多情善感起來,啊!
古華本打算退休後封筆,什麼也不寫了,進老年公寓大門就是這一生操心的句号,更不打算寫日記,發表或出版的可能性與意義小,至多孤芳自賞。
但屢屢想記下有感老年公寓點點滴滴意外的人和事,刻記下夕陽的腳印。
這裡依然是一個小社會,老人們依然帶着不少之前的社會俗性而進,并沒有放下并沒有多大的處世醒悟,公寓陳總指定老年代表也是挑定那種讨好賣乖的老太婆,但屢屢打消記錄的念頭。
今日,古華終于還是提筆了,權當充實無所事事的無聊,權當鍛練腦子不至于退化成老年癡呆,雖然自信不會老年癡呆,甚至越老智慧更精深。
早知今日又提筆,何必當初打消念頭?以至多少細節忘卻。
秋去冬過春至,近半年經曆,那形形色色的服務員之間的品性沖撞,相互間說三道四、有好勝的,臧否的、單純的、複雜的;兩老總的差别,一個但求無過,一個有魄力好虛榮。
老人們大多數安渡晚年,但也有未轉變社會角色進入的,充能的依然想出色以顯示特别、獻媚的退休了還想在這麼個小圈内撈個一官半職似的。
世俗人真他媽狹隘,名利之心可笑。
又每個人進老年公寓的背後各有各的無奈,都值得寫寫,雖然在古華的境界裡不值一書,但這些故事卻是一部合世俗擋次的書。
古華的護理張梅把季阿姨又推進他的房間,這已多次了。
古華本能地起了厭煩心,臉色不悅。
勉強應付了下,二人便知趣地退出。
待張梅二次進來,古華毫不客氣的語氣終于發出﹕“你别把季阿姨老推來,我要的是清靜!”而“别老來煩我”這句話仍然隐忍未發。
“知道了。
”張梅說。
古華當然知道,張梅沒把古華另眼看成服務對象,把古華看得高大,是想古華為她分擔煩勞,而季阿姨則是出于老年孤獨依附于古華。
人們總以常态衡量任何人,認為老人怕孤獨,陳總要古華與人常聊,豈知古華非常人?雖然張梅把古華看透了,說古華啥都行,就是不知道關心自己;雖然陳總看出古華太堅強。
古華是2015年陽曆7月13日正式脫離社會工作,來到退休後的第一個驿站——東方老年公寓。
這裡環境的寬敞雅緻估計全國也少有。
人們能感受他我心靈的純淨如泉水,雖然他非少年而是老年,雖然人皆認為他不過四十多歲實則已過花甲也,且舉步困難;也有感受出他是個“大善人”。
那老婦隻能用“大善人”來表達,因為她隻有那種見識修辭。
其實她表達的是古華朗朗超塵脫俗的氣韻。
換了個環境為何一下子不同了呢?之所以這樣,也許是到了一個嶄新的環境,一張白紙好畫最新的圖畫,人們的直感不帶成見,所以古華的真性表達無遺。
古華,一個矛盾體,大智慧與大磨難碰撞,忽明忽暗的進退搏鬥……
古華的外侄劉剛給古華打電電說:“劉偉陰曆正月29日結婚,唐偉來車接我回去耍。
已出發了。
”外侄好面子,添人氣。
況且古華對親戚來說是個重要人物。
“他們來漢中還有别的事嗎?”古華問。
意思是若專車來接我就不好意思推辭了。
雖然前幾天劉倫剛來給古華送蜂蜜,古華已先給了600元,但回去面對衆親友還得打發化錢。
古華心想,給我的監護人劉偉半年來化的夠多的了,醫卡與現款已共給了一萬一千元了。
出書咬牙化了5萬2千5百元全部積蓄,還剩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