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51 古華的超俗之見

首頁
    古華發了兩篇文章于三個網站。

     1,《一個外行對量子不可再分的質疑》 紅歌會報道了一篇新華社發表的文章,《中國科學家用嚴格的科學實證,回答了愛因斯坦的“百年之問”!》文章說:“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近百年前,愛因斯坦對量子糾纏提出疑問,中國科學院聯合研究團隊,在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下,近日利用“墨子号”量子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被國際同行稱為“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文章介紹其作用道: 【傳送不可破解的密碼 到時候,我們再也不用擔心自己的網上銀行、手機支付、信用卡被盜号……各種各樣的洩密事件也不會發生了。

     量子物理世界一個奇異現象是糾纏效應,量子糾纏可以把兩個或者更多粒子的命運關聯在一起。

     在這一奇特關聯中的粒子“心心相印”,無論它們是在同一間實驗室還是相隔整個星系,當測量其中一個狀态時,另一個狀态也會即刻發生相應改變。

     形象點比喻,這就如同兩張相距甚遠的紙張,人們在其中一張紙上書寫的時候,另一張紙上會立刻顯現所書寫的信息。

    】 這篇報道無疑是個喜訊,再次證明中華民族黃種人是高智商的種族,不過,順便說說,1,中國人往往是聰明反被聰明誤,2,這樣的科學實踐成果恐怕離開毛澤東時代的奠基而不能吧? 文章又道:【量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不可再分割。

    】 這就是說,物質的可分性到此為止了? 讓我們舉個例子: 茶杯(真實的),茶杯是名詞,況且不同的語言約定,稱呼發音也不同,故茶杯是假的,它實際上是瓷器。

    而瓷也是假的,它實際上是化學元素氫氧鋁矽,而氫氧鋁矽也是假名,它實際上是原子核、電子合成。

    而原子核、電子呢?又可分為質子、中子。

    而質子、中子呢…… 早在兩千多年前釋迦摩尼以超光速功能見證了宇宙生命來龍去脈,講經中說道:“微塵可析乃至鄰虛”,即物質可無限細分,最終發現萬物皆“空”,一切由空而來,無中生有。

    但“無”不等于“沒有”。

    佛家的空理與“物質可無限細分”有直接關系。

     現代科學已經與佛見不謀而合,殊途同歸,承認物質可無限細分,怎麼又在此執迷,說“量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不可再分割”呢? 物質可無限細分是正确的,“一尺之棰,次取其半,萬世不竭”,這三維世界萬事萬物一理,皆出于同一法則的衍生現像。

    可惜這萬有定理的尖見難以現世!人微言輕的悲劇。

     文章說:【愛因斯坦将其稱為“遙遠地點之間詭異互動”。

    但是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這依然是一個深奧的謎。

    盡管神秘、令人琢磨不透的量子力學還迷霧重重,科學家們卻已在利用量子世界的奇異特性開發威力強大的量子計算機和最為安全的量子通信。

    】 這就對了,文章承認“依然是一個深奧的謎”,隻不過“卻已在利用量子世界的奇異特性開發威力強大的量子計算機和最為安全的量子通信。

    既然有此理智認識,何以又武斷“不可再分”呢?筆者一慣認為:這個世界的事物之理如條條縱橫交錯的鍊環,直接的、間接的關系。

    科學發明家隻是感知了某一環節之理。

     科學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一層層剝開,雖事倍功半,亦是愈深愈接近生命真谛。

    理論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對實踐有莫大的指導作用。

    然而,我們的科學實踐當事者,往往依然停留在就事論事狹隘認知裡,猶如常說伯樂不常有的人同樣不識千裡馬,依然在犯同一種錯誤,關死了繼續探赜索隐的大門,不能以理論來指導實踐,認為量子不可再分割!目前不理解的,不等于後來不理解! 科學能反駁一切“邪說”,至少目前還不能,很多東西,現行科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