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峨雄偉的門夏嶺山腳下,有一條長年川流不息的小溪,它名叫雲龍溪。
這條小溪猶如一條長長的巨龍,它流過雲龍、舊州的境内,然後,靜靜地向東流入大海而去。
這條小溪,盡管源出舊州、道美,可能,它卻滋潤了雲龍那一片幹枯的土地,使雲龍樹林密茂,土地肥沃,人畜興旺,培育出象馮白駒一樣衆多的近代精英。
雲龍人傑地靈,氣象萬千,為瓊崖大地增添了一幅幅壯麗的畫面。
然而,雲龍溪北面,座落着一個村莊,其名叫仠雲村。
這條村二三十戶人家,居住着吳氏、蘇氏等兩個姓氏人家。
幾百年來,他們和睦相處,辛勤耕耘,生兒育女,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塊熱土上。
一九二0年,地處于紅土地的仠雲村,由于土地幹旱,莊稼枯死,農民失收,造成了全村人饑餓,兵荒馬亂。
在這一年,蘇明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裡。
父親名叫蘇庭祥,母親叫占氏,他們共生了四個兒女。
老大是女的,出生後患病,三個月就死去;老二是男的,名叫妚二,由于中風,出生一個月後也死了;蘇明(小名紅二)是父母生四個子女中排行老三,不知道是命大還是上帝保佑,僥幸活了下來。
第二年,四弟名叫狗仔又出世了。
這樣,包括年老的婆婆,全家五口人,全靠七鬥田維持生活。
盡管父母日以繼夜的操作耕種,但是,幹旱失收,地主剝削,全家五口人吃上頓沒下頓,處于吃不飽穿不暖的狀況。
一九二四年,狗仔患病,請醫沒錢,年僅兩歲的四弟就病死了。
接着,不久,年過五旬的婆婆也因病不幸去世。
父親蘇庭祥悲痛欲絕,看到在家鄉生活已沒有指望,為了活命,于是,一九二五年,他肩上背着一件破舊的包袱,痛苦地離開了自己的妻子和唯一活着的女兒小紅二(蘇明),與一批同鄉青年離鄉背井,踏上他鄉的路,到泰國橡膠園為資本家老闆打工去了。
蘇庭祥走後,棄下母子倆人,生活更加艱苦了。
她們以種水稻為活。
五歲的蘇明,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與母親一起下地勞動。
小小的蘇明,由于長年累月風吹雨打,加上困餓,因此,瘦得皮包骨,那瘦小的身體,盡管苦難的無情拆磨,小蘇明與母親,相依為命,她還是堅強地成長起來。
轉眼間,小蘇明與自己的父親分離已有十三個年頭了。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自從開始懂事那天起,她每時每刻都想念着自己的父親,多麼盼望着父親早日歸來,抱着自己,使她享受一下自己父愛的滋味。
當日落西山時,每天,她都要來到村口的椰子樹底下,面向着東南邊,暗暗地祈禱,希望上帝保佑父親平安歸來。
冬去春來,小蘇明與母親一起,望穿秋水,始終不見父親回來,也沒有父親的點滴音訊。
想念的苦楚不僅悄悄地折磨着母親的心,同時,也不斷地折磨着小蘇明那顆幼稚的心靈。
這種想念之情,在小蘇明的心靈中整天餓着肚子在田地裡勞動還更加費勁痛苦呢!她五歲就失去了父愛,這種心情,隻有處于同年代的人,才能真正體驗到其中的苦味。
一九三三年三月,小蘇明已是十三歲的小姑娘了。
一天傍晚,小蘇明依然按往日一樣來到村口,面向東南方,眼睛含着淚水,一個人靜靜地站立在椰子樹底下祈禱在南洋打工的父親早日歸來。
這天,在八年前,後村那位引導父親奔逃泰國謀生的“尤興公”兒子蘇庭林走到她的面前,十分不安地對蘇明說:“紅二,你不要再等待了!你父親前個月患病,已在泰國去世了。
”說着,從肩上摘下一個小包袱向蘇明遞過去後接着說:“這是你父親死後留下來的遺物。
我前幾天,從泰國回來,順便給你捎回來。
”小蘇明接過父親的遺物後,一下子傷心的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