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棉絮可以當做火絨,他就可以有熱飯吃了。
他還發現牆角處有一隻陶罐,有着兩隻系繩子的耳朵,一隻斷了。
還有一隻黑色的粗碗,扣在陶罐上。
這些東西,都是寶貝。
小東把破棉襖夾在腋下,把陶罐、黑碗和火石、火刀,還有布袋子和一個破了的簸箕,一同拿回了他住的馬架子。
小東已經完全熟悉了周邊的環境。
從此,他的心安定下來。
而且竟然可以用火,用陶罐煮一些高粱米吃,或者煮一些野菜,還有在林子裡采集的蘑菇,這是一些多麼珍貴好吃的食物!
東邊是一座座起伏的山巒,南邊是一片茂密的山林和灌木,西邊是一大片險峻的高山,巍然屹立,北邊就是小東進山的溝壑,溪水曲折地從東邊的後山流來。
腳下相對平整的這一塊空地,呈不規則的三角形狀,有幾處院子大,兩間石屋建在右邊山的背陰處。
四周的山的上面,都長滿了高大的松樹,挺拔地刺向天際,越往下,挓挲開來,一些深綠色的松果,點綴在舒展的枝頭上。
還有白桦樹,枝幹高高的,有着白色光滑的樹皮,生長在向陽的坡上。
幾乎所有樹林的外圍,都生長着一叢叢的灌木,有黃楊,沙地柏,一些荊棵,還有成片的榛子林。
依山而築的馬架子,借用了東面向陽山坡的一角,三角形的主架,就地取材,是用兩根較粗的松木支起,朝西。
小東知道,馬架子裡冬暖夏涼,特别适合居住。
不能去旁邊的石房住,那裡目标太大,而且因為是碎石砌就,石與石之間有着明顯的空隙,而且背陽,根本就不抗風,隻有夏秋的溫暖季節,才适合人類暫時居住。
天氣漸漸地熱起來,陽光照在山巒上,照在旁邊的灌木叢裡,照在馬架子的屋脊上。
已是夏天時節,溫度特别适宜。
尤其是到了晚上,在馬架子裡睡覺,特别的舒服,不冷不熱的。
隻是夏天的雨季,特别的讓人厭煩,馬架子長久沒有人居住和修繕,好多地方漏雨。
如果是大雨,馬架子裡就有幾處地方漏得特别厲害,嘩嘩的,弄得屋裡老濕。
如果是小雨,馬架子裡就一個勁地“滴滴哒哒”,外面不下了,裡面還在下。
小東開始嘗試着自己修理馬架子。
他用一些茅草,和着稀泥,在可能漏雨的屋脊處,抹得厚厚的,再壓上了一些茅草。
還真的管事,再下雨的時候,屋裡面竟然不漏了。
他又拾掇了一下房門,因為是柴扉,空隙太大,山間、荒野上的蚊蟲和小咬,密密麻麻,在馬架子的房門裡外來去自如,咬得他睡不着覺,渾身是包。
他用細木和茅草,一根根地塞進房門的縫隙中,然後捆紮結實,基本做到密不透風。
還真行,白天敞開房門,用一把茅草,在屋裡點燃,将蚊蟲驅趕出來,然後關緊房門,到了晚上,馬架子裡就沒有了蚊蟲,總算可以睡一個安穩覺了。
修理好了馬架子,就要準備吃的。
沒有吃的食物,有什麼東西也沒有用,他必須采摘儲存足夠的食物。
這個季節,幹果還沒有成熟,但是有野菜,有漿果,有蘑菇。
一大早,他就上山,進到旁邊的林子裡,去尋找可以吃的東西。
他最喜歡吃的一種野果叫小菇娘,在趙家堡子的東山上也有。
剝開枯紅色燈籠般的外皮,就露出一顆橘黃色的果實,清甜無比。
夏天還是蘑菇生長的季節,在這大山深處,在茂密的樹林中,溫度适宜,濕度很大,野生蘑菇就會在山間林中大量地發生,平菇,紅菇,黃蘑,還有元蘑。
采摘以後,運到馬架子前的空地上,或者就晾在馬架子上面,讓酷熱的太陽曬着,為了避免發黴,還要經常的翻動。
野菜是最多的,漫山遍野,到處都是。
他認識蕨菜,還有猴腿菜,就生長在針闊混交的林中,或者灌木叢裡,還有山溝河邊的灘地上。
大葉芹也非常好吃,雜木林下、溝谷的濕地上均有。
還有山蒜、婆婆丁和野韭菜,隻要勤快,舍得下功夫,半天就可以采摘一大抱。
但是,采摘野菜,每天夠吃的就行,最多吃個兩三天。
因為難以晾曬,沒法儲存。
唯一遺憾的,就是沒有糧食,原先找到的那一點發黴的高粱,沒幾天就吃沒了。
下邊的山溝是一條曲折的溪流,從大山深處的東北方向潺潺地流來,河水清澈,有魚,隻是個頭不大。
兩岸多年風化崩落的岩石,橫七豎八地堆積在河中,一些灌木,茅草,還有水草,異常的旺盛。
初夏的時候,因為河水不多,就是一條小溪,河水平緩,波瀾不驚。
那是一種碧綠的顔色,完全地透明。
雨季到了,澎湃洶湧的河水,泛着浪花和泡沫,遄急地向下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