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森林覆蓋率,什麼綠化面積容易誤導人們看作是地球上生命現象的總量的重要指标,一棵樹你得看它長得好不好,是不是有人澆過水施過肥打過藥,甚至是不是有人給它輸營養液,按理說對一棵自然長在山頂上的樹長年進行累月觀察分析比較能說明問題。
不要認為大海裡有那麼多水,不要認為地球兩極有那麼多固态水,所以“水泥的凝固時要消耗水的”這一人為現象就不足以産生重大影響。
然而由于海水是鹹水,而海水蒸發吹到陸地形成降雨才是淡水,恰恰水泥凝固掉的幾乎都是淡水,使得流歸大海的淡水漸漸變少,使得海水的的鹹度越來越大,也就越來越難以蒸發,特别是由于許多淡水,資源被污染,形成污水,甚至形成死水,就有相應比例的水量不再參與水循環。
如果還要說的簡單易懂一點,就可以說成是水循環的總量是多少就固定是多少,水循環中的水被水泥凝固掉多少,就相應減少了多少循環量。
要說清生命現象的總量與水循環的總量之間的關系确實很難。
如果假定水循環的總量在以前是處于飽和狀态,那麼以前生命現象的總量也可以假定處于飽和狀态,但以前流歸大海裡的水并不是多餘的用不着參與水循環,用不着參與生命現象的水,相反可以把流歸大海裡的水量,看作是水循環的總量的一個指标,甚至也可以看作是生命現象的總量的一個指标。
要人相信流歸大海的水量是越來越少了,這其實很容易。
要人根據流歸大海裡的水量越來越少了,進而相信水循環的總量也越來越少了,也并不是特别難。
但要人根據流歸大海裡的水量越來越少了,進而相信地球上生命現象的總量也越來越少了,卻特别特别難。
我不能強求别人也象我這樣能敏銳的察覺到,地球上生命現象的總量是越來越少了,地球上水循環的總量是越來越少臘味,我甚至能想象出大概到底有多少已被水泥凝固掉了,我甚至能想象出地球上生命現象的總量大概到底還有多少,地球上水循環的總量大概到底還有多少。
而大海裡還有多少水量,以及地球兩極還有多少固态水沒有融化掉,則大可不必去費勁想象。
我能想象的出由于全球氣候變暖使得海水的蒸發量增加,使得兩極的固态水加速融化,怎麼也不能抵消,還注定要被水泥凝固掉的水量,怎麼也不能抵消,還注定要被污染源污染掉的水量。
就從我二十多年有記性以來的察覺來看,能明顯記得如今的降雨量比二十多年前要少了許多許多,而且還能察覺到肯定還會繼續少下去,真不如當作世上本來就隻有如今這麼少的降雨量。
但怎麼也不能減去就連如今這麼少的降雨量可定還會繼續減少下去,對我産生的恐懼,怎麼也不能減去,明明是“水泥的凝固是要消耗水的”這一最為泛濫的人為現象導緻降雨量越來越少,卻一點都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對我産生的恐懼。
倒是偶爾聽說過是由于全球氣候多暖才導緻降雨量越來越少,真是狗屁不通。
人的生存環境條件是自然就存在的,人的勞動隻不過是讓人的生存環境條件淩于其它的生命的生存環境條件之上。
其它生命的總量減少了,人的生命的總量卻在增加。
個人的努力奮鬥,追求成功隻不過是想要讓個人的生存環境條件淩駕于人類的生存環境條件之上。
自然分配的規則早已泯滅。
社會分配的規則放任自流。
個人的意志被鼓吹為集體的意志。
甚至妄想要重新建立起隻适應人類生存的環境條件。
好像就算利用盡地球上的所有環境條件都還不夠。
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好像就算讓地球上的所有淡水資源為人類所利用都還不夠。
什麼“南水北調”隻不過是為了讓“多餘”的水流流歸大海,長江斷流隻是早晚的事,到那時人們可能又會讓海水倒灌,讓海水淡化,甚至急不可待地直接用輪船将地球兩極的固态水拉過來利用,到那時人們可能又會當作世上本來就是那個樣子的,那時人們可能會感歎水啊,從來就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真是悲哀。
2011.5.6
推薦內容
- 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 Charles Dickens
- The Professor Charlotte Bront?
-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Arthur Conan Doyle
- The Making of a Saint W. Somerset Maugham
- Jacob's Room Virginia Woolf
- Persuasion Jane Austen
- The Sign of the Four Arthur Conan Doyle
- Walden Henry David Thoreau
-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E. M. Forster
- Mrs. Craddock W. Somerset Maugh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