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心要鈔

首頁
    心要鈔序 唯識中道了義言教。

    蓋解深密雲矣。

    其華嚴楞伽楞嚴等。

    識分之說。

    鹹蘊在于其中焉。

    推之于我曼荼羅教。

    則摩诃梅多羅菩薩之三摩地門也。

    昔護法清辨二大士于有空二教互建法幢。

    空師請與論決。

    緣有師謝不遑。

    于是空師入修羅窟内。

    将待慈尊出世以質焉。

    後資終莫辨乎其落處也。

    及慈恩三藏弘宣支那。

    道昭大德傳播日域。

    風化各開其土。

    學者日盛。

    雖然多拘攣名相立破是務。

    徒競口吻不揆進修。

    誰複求夫一斷真之門二轉之果種熟之于有漏識田之中矣哉。

    解脫悅上人命世碩德。

    學優行高。

    難測其位乎何等域。

    斯書也特指示唯識觀心之要。

    以赉後資。

    其語明鬯諄法諄無倦。

    新學其由此而進。

    則弊惑可治。

    觀說境易契。

    鄰寶之譏。

    庶幾亦由此而免矣。

    學夫秘密一乘甚深之教者亦唯由是階。

    則何高不可登。

    何遠不可緻焉。

    蓋其片言隻語性本是如。

    而一真法界之體。

    曼荼羅海之所流。

    則阿字不生之觀。

    性具性起之談。

    亦何得外之乎。

    論者其蕩滌情執。

    修習為先。

    徑以了得如幻三昧為之标的焉。

    則是上人之本志也邪。

    曩者餘有副墨斯書授總新學之志。

    而鞅掌不遑。

    因謀之典壽律師。

    律師禅誦之餘。

    口自授之。

    使子弟甲乙之。

    既而成。

    書鋪輩請上諸梓。

    且更求冒一語。

    亦不敢深拒。

    聊書以與之雲 文化十二(乙亥)年孟冬日 洛東智積院權僧正慧嶽識 心要鈔 笠置沙門貞慶草 夫聖教之要不過菩提。

    菩提之要不過二利。

    二利之要不過三學。

    三學之要不過一心。

    一心之要不過觀心。

    觀心之要不過念佛。

    念佛之要不過發心。

    發心之要不過覺母。

    今依八門聊述心要 第一菩提心門 今明八門各有三義。

    一示相。

    二引教。

    三解疑。

    就第一菩提門。

    先示相者。

    言菩提者。

    謂佛智慧。

    梵雲菩提。

    此翻為覺。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自覺簡凡夫。

    謂凡夫類不知自身有二佛性。

    不能修證。

    迷理受苦。

    佛由大智開如來藏。

    智斷圓明如從夢覺。

    故名自覺。

    覺他簡二乘。

    聲聞緣覺厭苦欣寂。

    自悟生空住般涅槃。

    然無大悲不廣利生。

    不令他覺生死涅槃。

    佛自證入後得門中。

    悲他未了颠倒受苦。

    現身說法善導群生。

    故名覺他。

    覺行圓滿簡菩薩。

    謂菩薩由大智大悲具行二利。

    然猶居因行願未滿。

    諸佛世尊因圓果滿。

    超出凡聖。

    獨稱大覺 二引教者。

    法花雲。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

    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

    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

    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

    乃至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衆生說法。

    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經旨在之必具誦持)偈雲。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開者無上義。

    謂佛菩提涅槃二果。

    示則涅槃。

    悟則菩提。

    入謂二因初地已上。

    智及智處共名為智。

    菩提菩提為總名菩提。

    故知佛慧通二轉依。

    即是如來大事因緣。

    唯識雲。

    此即無漏界。

    不思議。

    善。

    常。

    安樂。

    解脫身。

    大牟尼名法。

    謂法身般若解脫三事圓滿。

    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所以法界一心日升高山。

    寂默三點風暗雙林。

    如來一化初後無二。

    滅後弘經亦複可知 三解疑者。

    問。

    言佛性者是何法耶答。

    一理佛性。

    謂真如也。

    性是體義。

    大功德法真實之體。

    二行佛性。

    謂法爾無漏種子。

    性是因義。

    四智心品親生因緣。

    證理名法身。

    生智名報身。

    或自性義。

    并通理智。

    此二佛性名如來藏。

    藏謂覆藏。

    或是含藏。

    在纏出纏因位果位理智二性思惟可知問。

    五性機異。

    定性二乘畢竟無性不能成佛。

    如來為彼豈授菩提。

    答。

    佛于諸子愛無偏黨。

    欲令一切普得佛智。

    機根不堪或趣異乘。

    非是佛意。

    若論佛意唯為菩薩。

    欲令一切衆如我等無異。

    亦複此意。

    設依悉有佛性之宗。

    教違亦同。

    衆生無盡。

    佛化不窮故。

    若對未熟強授一乘。

    法可乖機若唯逗有緣。

    五性亦不違問。

    自未了性豈辄趣求。

    若無佛性設求無益答。

    除佛以外不能詳知。

    滅後諸衆依誰印可。

    若不知不修。

    遺教有何益。

    方知五乘根機随性自趣。

    設不成就皆有巨益。

    成不愚法有堪能故。

    況複六十菩薩仕五百佛所。

    不能修學無相般若。

    遂堕二乘地。

    當知遺法之中設遇大乘。

    究竟妙果得者甚少。

    非機不能。

    設亦得聞。

    多不信受。

    法華雲。

    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

    若不信此法。

    無有此處。

    除佛滅後現前無佛。

    我等福智微劣。

    人中下賤。

    若無宿習。

    于無上法萬一難信。

    今于佛語既無疑謗。

    以愚還知有大乘性。

    猶不趣寂。

    況為無姓耶。

    亦設得聞。

    佛*姓阙具。

    甚深境界法爾疏遠。

    不可思惟。

    我等恒時論談決擇引教推理。

    種姓地中既有堪能。

    龍子雖幼何得怯弱。

    故法華雲。

    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般若亦說。

    一經其耳定得菩提。

    信根具足。

    不久必成。

    中道之教普為五乘者無我道理。

    人天戒善等一分義也。

    未必具開。

    或生異解。

    若阿陀那教甚深義趣不疑為機。

    生死之源底聞名已足。

    況此土是如來所記。

    東北方國諸菩薩乘人歸信般若受持讀誦。

    書寫供養。

    機感相應。

    現得悉地。

    具足佛性。

    何疑惑耶。

    大綱恐滞一途。

    為導初行開甘露門 第二二利門 一示相者。

    二者謂自他。

    利者謂義利。

    益物所宜說之為義。

    自他同益名為二利。

    前覺之中皆廣顯示。

    然先須了知生死苦患。

    次應欣求自他利樂。

    夫生死者。

    體是第八真異熟識。

    受生命終此識為體。

    苦果始起名之為生。

    形命終沒說之為死。

    論雲。

    生死相續由惑業苦。

    發業潤生煩惱名惑。

    能感後有諸業名業。

    業所引生衆苦名苦。

    由此生死輪轉無窮。

    恒轉如暴流。

    漂溺有情令不出離。

    生苦者衆生心識始托母胎。

    父母不淨執為己有。

    根形圓滿始赴産門。

    業風漂激生大苦惱。

    如以三百六十鉾刺壞其身。

    出胎初落如生剝牛觸肉牆壁。

    若不受生亦無餘苦。

    生是苦本。

    甚可厭患。

    生猶大苦。

    況于老病耶。

    人天猶爾。

    況于三途耶。

    天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