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歸洛陽尋覓親

首頁
    不是要飯!” “老弟台,既然如此.咱們何不結伴同行,到内地去!” “那敢情好,這下子傍着财神爺走,可找着飯落啦!” “老弟台取笑了!” 化子又道:“随你們爺倆走,你們有大宛名駒.這下子可苦了我這兩條老腿了。

    ” “老弟台,這馬身長丈餘,極有力氣.足可三人同乘.别客氣.請一同上馬!” 所幸,在新疆哈薩克人騎馬,全不用馬鞍,馬背上隻搭一條毯子,他們這匹馬也隻搭了一條毯子,三個人乘騎,在馬背上還很松寬呢! 他們出了酒泉,騎馬直奔張掖。

     張掖,古名甘州,名字來自城中的“甘泉”,這裡原是西羌人牧場,後匈奴人趕走了羌人,據為已有,且不時擾亂漢疆,漢武帝火了,派霍去病率人去征讨,大獲全勝,為了“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

    ”始更名張掖。

     張掖是絲路之咽喉,因其東連秦隴,北阻蒙古.南控青藏,古通新疆,地形十分險要,曆來乃兵家必争之地。

     三人到了張掖之後,下馬步行,石中玉見城内古木參天,房屋宅第,建築美巧,充滿了古色古香,而且家家屋頂上全建有木栅,十分奇特.問老化子道:“老大爺,您看,家家房上建木栅,幹啥用?” 化子笑道:“老弟台.那叫‘房芭’,是這兒建築特色。

    ” 石中玉又問了:“老大爺,如今中秋剛過,怎麼附近山上有雪?” “這個呀!唐人郭登曾作過‘甘州即事’的詩,說: 黑河為帶向西來, 河上邊城自漢開。

     山近四時常見雪, 地寒終威不聞雷。

     牦牛互市番氓出. 宛馬臨關漢使回; 東望玉京将萬裡. 雲霄何處晃蓬萊。

    ” “哇!他把張掖比成蓬萊仙島啦!” “有何不可.你沒聽說‘金張掖、銀武威’麼!” 老要飯的,知道的還真不少呢!石中玉這時才對他另眼相看,尊敬多啦! 老化子帶他們去了甘泉寺,甘泉寺,因内有甘泉而得名。

     老化子一指圓池道:“這就是号稱‘河西第一泉’的甘泉.水清見底,微波搖碧,味道甘甜,四季不凍,甘州之名。

    就得自此泉,有人曾為詩詠,詠出:‘秋高潦水寒潭盡.繪出天山雪後天’的詩句!” 石中玉忽見寺内一高樓.飛閣翔丹,聳入雲霄,忙問道.“老大爺,這樓可有名字麼?” 老化子笑道:“它叫五雲樓,咱們上去看看!” 衆人登樓四眺,極目千裡,煙樹蒼茫,田園如畫,遠眺祁連,積雪皚皚,所以後人有詩雲: 五雲飛越起樓台, 斜日秋風氣壯哉; 此是甘州最高處, 祁連捧雪入窗來。

     逛張掖之後.老化子問道:“你們爺倆要不要找寶哇?” 石中玉好奇的問道:“老大爺,哪兒有寶哇?全是什麼寶啊?” “漢代古物.像五株錢啦、子母錢啦!銅鏡啦、酒具啦、石碑啦、兵器刀槍啦……” “在哪兒呢?” “城北二十五裡的沙漠中。

    就是黑水國的故址!” 匡老爺子問了:“老弟台,當年真有黑水國呀?” 老化子道:“那還假得了,這黑水國有-段故事呢!你們要不要聽?” 石中玉忙道:“當然要聽!” “好!是這樣的,黑水城堡.是漢代前後一個部落-一小月氏修的,他們本是遊牧民族,趕着牧群逐水草而走,到哪裡,算哪裡,來這祁連山下的黑河岸上以後,見水草肥美,陽光充足.便把這地方據為己有,為了防範别人入侵,便在這地方修築了城堡,并建立了自己的王國黑水國。

    ” 石中玉問道:“那後來呢?” “後來呀!黑水國被匈奴把他們趕跑啦!” “那匈奴人呢?” “又被漢武帝劉徹派大将軍衛青、霍去病給打跑啦!” “那黑水國怎麼就成了沙漠廢墟呢?” “是這樣的,漢武帝自把匈奴人趕走,就派了大軍駐守.後來改朝換代,曆朝也是一樣,均有大軍駐守.在隋朝的時候,鎮守黑水國一帶的戍邊軍叫韓世龍。

     “-天,他的寶劍無緣無故的,從桌子上跌落地上,他笃信佛教.劍、印是做官的證物.也象徵權力,今寶劍無故跌落,認為乃是上天示警! “就在這時候,士兵前來報告,說屯田中挖到一塊石碑,獻上一看,乃是蝌蚪文,沒人認得,幸好城中有位博學多才的楊老夫子譯了出來.可是字已殘缺,能譯出的隻有‘韓不留城’四字。

     “這-來,他更認為是天意,于是親自到城中轉了一圈。

     “誰知,街上過去繁華景象已然不見了,隻剩一個賣棗和一個賣梨的小販,他忽然心中一動‘韓不留城’、‘棗梨一早離’。

     “他回到大帳之中.立刻下令,全城軍民人等,連夜撤出城外,在十裡外的戈壁灘露宿,誰知,他們剛撤走,就見狂風大作,黃沙滾滾,隻一夜,巍峨的黑水國城堡.就變成了一座黃色的大沙山啦!” “老天爺,真有上天示警這一說麼?” “哈哈哈哈!小老弟,他們姑妄言之,咱們何不也就姑妄聽之。

    ” “那老大爺,關于黑水國還有啥典故麼?” “小老弟,典故倒是沒有了。

    不過明人朱旃曾寫過有關黑水國的一首詩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