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祖師爺!”
袁明珠奇怪的問道:“為什麼蘇州乞丐的祖師爺跟别處的不一樣?”
“乖侄女!那是伍子胥當年逃出楚國之後,到了吳市,沒飯吃,曾在吳市吹箫行乞!吳市,後來改叫蘇州.所以蘇州的乞丐就拉了個大人物當祖師爺啦!就跟武聖關雲長一樣.死了一千多年之後,被捧上了武聖寶座.其實中國的真正武聖是嶽飛.他不但武藝高強.而且精忠報國!關雲長有什麼?”
袁明珠不服氣道:“關老爺義氣千秋嘛!”
“乖侄女,關雲長他有什麼義氣啦!打不赢就豎白旗,顔良、文醜是替劉備探聽他的下落的,這老小子又在曹操面前表現忠貞,把這二位給劈啦!這老小子一旦得勢,又剛愎自用,硬把諸葛亮的聯吳伐魏的政策破壞無遺!”
“老伯伯!您說得不對.他投降曹操,那是為了二位皇嫂啊!他得知大哥的消息後,立刻卦印封金,千裡走單騎.而且還過五關斬六将呢!”
“丫頭哇!江湖有句話,梁山根本桃園義.硬說劉,關、張三人是結義兄弟,還說劉備說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高興了可以随便換着穿.也沒關系可對?”
“對呀!人家都這麼說嘛!”
“咳!大夥全上了三國演義同水浒傳的當啦!”
“那老伯伯,依您說呢?”
“三國演義,并非正史,一般演義小說,全是向壁虛構,杜撰的,而三國演義這部書的作者,可把中國人害苦了,不但人物全是真的,地大多數也是真的,故事也有真的,可是編出來的書中内容啊!可說不到三分真的,絕大多數全是假的,三國的事情,隻有陳壽著的‘三國志’幾近全部真實.所以列入我國二十四史中的一史。
”
“老伯伯!那三國演義哪些是假的?”
“假的可多喽!頭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純屬虛構。
”
“那您這麼說,他們根本沒拜過把子喽?”
“絕對沒有!劉備本來就是個浪蕩子,在桃園當大哥大,關羽、張飛,全做他的手下,當然.劉備發了迹,這兩個家夥,也就水漲船高啦!劉備他自己吹是漢景帝玄孫,中山靜王之後,他與漢景帝差了三百年,八杆子也打不着啊!不過他姓劉倒是真的。
”
“那曹操呢?曹操是個大環蛋,總不假吧!”
“咳!曹操不知道得罪了誰,死了-千多年之後,還被人抹了一個大白臉,真倒了八百輩子的楣喽?”
“老伯伯!照您這麼一說,曹操是好人喽?”
“好人麼?……倒也算不上好人.因為姓曹的終于篡了漢,其實漢朝早就該篡,曹丕篡漢,實在太晚啦!”
“為什麼?”
“你讀過諸葛亮的‘出師表’沒有?”
“讀過呀!”
“諸葛亮的前出師表曾說過:“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
以諸葛亮一生謹慎,竟敢當着劉備痛罵他的祖先,你想桓、靈二帝之罪惡,必大有可觀哪!”
“老伯伯!他們倆比桀、纣如何?”
“比桀、纣壞多了,桀隻不過殺了-個關龍逢,囚湯于夏台,寵一妹喜而矣!而纣也不過殺了王子比幹,囚文王于羨裡,寵一妲己而矣!據後漢書靈帝記所載,靈帝即位之年,中常侍曹節矯诏殺了太傳陳蕃、大将軍窦武、尚書令尹熊、侍中劉瑜、校尉馮述、皆夷三族。
二年十月又把前司空虞放、太仆杜密、少府李膺、校尉朱禹、太守巴肅、沛相荀、太守魏朗、翟超等下獄,死者百餘人,在位三年的時候,又捕擊太學諸生千餘人,你說他比傑、纣狠不狠!”
“老伯伯!桀、纣好色,漢靈帝不會了吧?”
“嘿……不會?他後宮有數千人,他還大選天下美女呢!灰、纣怎麼能跟他比!不說了,不說了,再說把隔夜飯都氣出來啦!”
“老伯伯,我還是有懷疑!”
“你懷疑什麼?”
“那為啥到處全有關帝廟呢?”
“咳!這是咱們漢人上了滿州人的當啊!”
“為什麼?”
“咳!關帝廟那是滿人進關之後建的呀!”
“他們為啥這麼重視關夫子?
“咳!關雲長這老小子,死了幹多年之後,因受三國演義作者之惠,竟然鹹魚翻了身,成了武聖.到處建廟,而各廟全都香火鼎盛,實在是與鞑子皇上大力推動有關!”
“怎麼會?”
“咳!滿洲鞑子未進關前,中國大漢奸範文程,就教皇太極讀三國演義,後來他們由三國演義中,學得了反間之計,騙了崇幀皇上,疑殺了大将軍袁崇煥,而且傳首邊關,自毀長城!進關後發現中國武聖是嶽飛!滿清乃金人之後,嶽飛是抗金名将,他要直搗黃龍,抄他們的老家,如今他當了中國皇帝,還能尊嶽飛為武聖麼?可是如果要把嶽飛武聖這頂帽子摘下來,是必引起中國武林的公憤,他們正在攏絡人心的時候,敢麼?于是想出一個釜底抽薪的辦法,再捧一個出來,大力宣道,這一來,關老二可就鹹魚翻身啦!你們都知道關聖帝是武聖,還有誰會注意到真正武聖是嶽飛呢!”
袁老門主聽到這裡,歎了口氣道:“咳!這就叫政治,老哥哥别光扯三國啦!我們還不知道你們丐幫的真正的祖師爺是誰呢!”
“範冉,一名範丹,人不常說掏朱富、範丹窮麼,他就是我們窮家幫的祖師爺!”
袁明珠問道:“老伯伯,他是幹啥的?”
“放高利貸的!”
“啊!範丹窮,他還有錢放高利貸?”
“這有啥稀奇呀!他窮,是因為把錢全放了賬啊!”
“怎麼?被人家倒了債呀!”
“範丹的債,誰敢倒!有的是人替他讨!”
袁老門主笑道:“老哥哥别逗了,你快說說你們丐幫的家譜吧!”
“好!我把丐幫的海底,全抖落給你們,聽着,想當年!”
“丫頭片子!你還想不想聽?”
“當然想聽啊!”
“你想聽就别打岔!”
“是!您想當年吧!嘻嘻!”
“可不是想當年麼!孔子在陳絕糧的時候,就派弟子子路去向我們祖師爺借糧,我們祖師問子路道:‘世上什麼多、什麼少?什麼喜歡、什麼惱?’子路答不上來,隻好空手而回了。
“孔于又派顔回去借,我們祖師爺仍提的是老問題,顔回答道:‘世上人多君子少,借時歡喜要時惱!’我們祖師爺一聽,答對啦!于是就借給他米、面各一鵝翎管,顔回拿着這兩隻翎管,就回去向孔子交差了。
“孔子叫他把米面倒出來,誰知,這一倒,就成了一座米山和一座面山,孔子他們有了吃的啦!事後.孔子前去拜謝我們祖師爺時,說?‘借的米面我沒辦法還啦!’“我們祖師爺就說:‘那等以後向我的徒子徒孫們還吧!’孔子說:‘好吧!我以後也叫我的徒子徒孫們還,凡是門上貼對聯的人家,他們都可以進去讨要!’袁明珠聽了,嘻嘻笑道:“真好笑!”
“好笑?你知道我們為什麼叫要飯的或讨飯的麼?要與讨,要強制性的.因為你們欠我們的,所以才要、才讨,并不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