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爾巴阡古堡--第二章
第二章
這些岩石都是地質年代最近幾次地殼大變動中自然形成的,還是人工斧鑿而成,這都無關緊要。
随着時光流逝,從遠處望去,岩石的表面毫無區别。
未經鑿飾的岩石與人工雕琢過的渾然一體。
遠望,顔色一樣,輪廓雷同;遠方峰回路轉,布局小異,色澤都灰暗泛綠,必然經受了若幹世紀的日曬雨淋。
這座古堡,又稱喀爾巴阡城堡,大抵如此。
它像尊王冠鑲嵌在奧爾加勒高地上,位于浮比康山口左側。
城堡輪廓隐沒在遠方山巒中,模糊難辨。
人們看到的塔樓,可能隻是塊色澤昏暗的岩石。
以為是護牆的齒形雉堞,原不過一列普通的石峰。
整座古堡撲朔迷離,若隐若現。
不少慕名前來的旅遊者大失所望,認為喀爾巴阡古堡不過是人們憑空捏造出來的。
顯然,要想弄清真相,最簡單的辦法莫過于出錢找個浮爾康村或魏爾斯特村的村民作向導,爬過山隘,登上圓形山頭,就近觀察城堡的全貌。
隻不過找名向導比找條通往古堡的路還費勁。
希爾河流域一帶絕沒有人願意領旅遊者到喀爾巴阡古堡去,不管出的酬金有多誘人。
但不管怎樣,要是有架望遠鏡,——當然不是牧羊人弗裡克買給科爾茲法官的那種蹩腳貨,而是優質、高倍數的望遠鏡,那你就會觀察到如下景象:
浮爾康山口後聳立着一段陶土色的圍牆,高約六八百尺,上面爬滿爬山虎之類的藤葛,呈圓形,周長約四五百瓦茲,随着地勢起伏不平;圍牆兩邊各有一角樓,那顆大名鼎鼎的山毛榉就長在右邊的角樓上,角樓上還立着一尖頂了望亭;左邊,幾條透孔的扶垛支撐着數截高牆,上有一小教堂,大風一刮,那口有裂縫的鐘就左右搖晃,發出的聲音令當地人驚恐不安;中間是城堡的古塔,塔上開了三排鐵窗,塔頂上有一帶齒形雉堞的平台。
塔樓第二層四周遊廊環繞,塔頂平台上豎着根長長的金屬杆,裝飾有彩色金屬環,類似風信标,杆上鏽迹斑斑,不知是哪股風把它定在東南方向。
這座多處坍塌的圍牆裡到底藏着什麼,是否有住人的房屋,是否有吊橋、暗門通往堡裡,這些,好多年以來就無人知曉了。
實際上,喀爾巴阡古堡内部要比外觀保存得好得多。
人們對它懷有的畏懼心理,加之迷信思想作祟,對城堡起了不小的保護作用,甚至比當年城堡裡配備的槍炮威力還猛。
但喀爾巴阡古堡确實值得旅行者與古玩商到此賞遊。
城堡位于奧爾加勒高地之巅,景色奇特壯美。
從高樓的塔樓頂端的平台望去,遠方重巒疊蟑,視野開闊。
古堡後面,山巒連綿起伏,支脈橫生,那就到了瓦拉西亞公園邊境了。
前面,蜿蜒曲折的浮爾康隘口是連接鄰近各省的唯一一條通道。
順希爾河河谷而上,依次經過裡伐傑爾鎮、洛尼埃鎮、佩特香尼鎮、貝特裡亞鎮。
它們位于煤礦附近,要知道那一帶可是個富饒的煤田。
再遠處,山巒疊嶂,令人驚歎。
山腳下樹木繁茂,山腰也郁郁蔥蔥,山頂則是一片不毛之地。
陡峭的累底埃紮脫峰與帕林峰雄踞群山之巅。
最後,跨過哈茨克山谷的馬斯河,在迷霧中隐約可見特蘭西瓦尼亞境内遠方的阿爾卑斯山的輪廓。
群山環抱着一個小盆地,以前曾是湖泊,兩條希爾河流入其中,又穿過山巒奪路而出。
現在,小盆地中蘊藏着豐富的煤礦資源,這利敝兼有。
高聳的磚砌煙囪混在楊樹、枞樹、山毛榉的枝幹中;濃濃黑煙使以前充滿鳥語花香的純淨空氣變得污濁不堪。
但在本故事發生的年代,盡管工業的巨手已伸入了這個礦區,但它粗犷的原始風貌還沒有喪失殆盡。
喀爾巴阡古堡始建于12、13世紀。
那時,處在王公貴族的統治下,寺院、教堂、宮廷、城堡與城鎮、鄉村一樣悉心經營城防工事。
貴族和農民相互照應,防備各種外來侵略。
這足以說明為什麼古堡的城壁、堡壘和塔樓具有封建防禦工事的特點。
又是哪位建築師把它建在懸崖峭壁的高地上?沒人知道,那位非凡偉大的大師湮沒無聞,除非他就是流傳在瓦拉西亞民間而深為人稱道的那位羅馬尼亞人馬諾利,他在尼爾戴、達爾吉斯修建了著名的魯道夫黑色城堡。
雖然大家對城堡的建築者有着幹般猜測,但誰擁有這座古堡,卻清楚明了。
德戈爾茲家族曆代男爵自古以來就是本地的領主。
他們參加過特蘭西瓦尼亞地區曆次血腥戰役;他們抗擊過入侵者的匈牙利人、薩克遜人,以及澤克萊爾族人;他們的姓名憑此載入了“岡底斯人”和“多依那人”的戰争史冊,後人對那段殘酷的歲月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