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有點邏輯常識的人首先會想到的問題。
有人問:“北極為什麼會有煤?”
于是有人回答:“為什麼沒有呢?”
大家知道,煤層分布在地球表層中,在歐洲有不少。
南北美洲的煤藏量則更豐富,其中以美國為最。
另外非洲、亞洲、大洋洲也有較大的蘊藏量。
随着各地勘探的不斷深入,在各個地質年代都發現有煤藏。
最古老的地層有無煙煤,上石炭紀地層有煙煤,中生紀地層有泥煤,第三紀地層有褐煤。
未來數百年内,礦物燃料是用不完的。
但是,煤的開采,英國一年即達一億六千萬噸,全世界年産量為四億噸。
随着工業需求與日俱增,消費量不會停止增長,将來電氣代替蒸氣作動力後,用來發電所消耗的煤炭也是一樣多。
工業的胃隻能消化煤炭,它不能吃其他東西。
工業是“食煤動物”,必須把它喂飽。
煤不僅是燃料,而且是構成大地的物質。
目前,科學正從中分解出大量用途廣泛的産品和副産品。
經過實驗室提煉,可以産生出染料、糖、香料、潔淨劑,産生的蒸氣用來加熱、照明,合成的鑽石用來裝飾。
總之,煤與鐵同樣有用,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至于鐵,非常幸運,人類不必擔心這種金屬會被很快采盡,地球本身可以說就是鐵構成的。
其實,可把地球中心的岩漿視為熔化了的,多少有些碳化的鐵塊,外面蓋着流體矽酸鹽,即溶渣,再外是固态岩石和水,其他金屬、水和石頭在本星球的構成中隻占極小的比重。
如果鐵能一直用若幹世紀,煤卻不然。
大自然極有遠見地在各個地質年代、以及各個不同的地帶都為人類儲下了煤炭。
關切未來、真正有遠見的人會想到數百年後的未來,自然會從現在開始就到各處去找煤。
“那自然好!”持反對意見的人說。
不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其他地方,總能碰到一些因羨慕或嫉妒而喜歡挑刺的人,且不說有些人喜歡擡杠純粹是為了尋開心。
“很好!”反對派們說,“那麼,憑什麼說北極會有煤呢?”
“憑什麼?”巴比康主任的支持者回答,“因為按照布蘭德先生的理論,大概在地質生成年代,太陽釋放的總能量使得赤道和兩極的溫差不大。
在人類出現以前的漫長時期,地球受潮熱氣候的影響,北極地區覆蓋着大面積的森林。
”
有些報紙、雜志、期刊很為公司賣力,以趣味的形式或科學的形式發表了上千篇形形色色的文章。
它們是這樣推斷的:在最終形成地層以前,地球發生了巨大的震動,森林陷下去了。
在水、地溫和時間的作用下,森林變成了煤炭。
沒有比這種假說更容易接受了。
按照這種假說,北極地區煤藏豐富,隻等着礦工的十字鎬去開采了。
除此之外,他們還有不可否認的事實作為憑據。
就是從來不從可能性出發的實證主義者,也不會懷疑這些事實。
就連他們也主張在北極地表尋找煤炭。
幾天以後,在酒館十分昏暗的角落裡,唐蘭少校和他的秘書一起言論此事。
“哼!”迪安·圖德林克說,“這個巴比康,真該讓貝裡吊死他。
這家夥的推斷是否有理?”
“非常可能,”唐蘭少校答道,“不,應該說相當肯定。
”
“那麼開發北極地區會發财啦!”
“那當然啦!”少校回答,“圖德林克先生,如果說北美擁有豐富的礦物燃料資源,并且還在不斷發現新的,那就不必懷疑,還有很多有待發現。
北極地區似乎是附屬于美洲大陸的兩地構造和外貌均相同。
尤其是格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