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莫高窟

首頁
    一 世界上的幾個大文明,就像我們可以想象的那些大人物,身份越高、年歲越長,越不容易放下身段來互相學習和切磋。

    大家都威風凜凜地站立着,雖然心裡很在乎對方,卻不願意在眉眼間流露出希望親近的表情,反而超常地敏感着對方是不是尊重自己。

    結果,很多隔閡千年未化,大量沖突無由而起,甚至爆發一次次彼此都宣稱是“捍衛尊嚴”的血腥大戰。

     文明本是對野蠻的擺脫,為什麼文明自己的曆史卻又回到了野蠻?這真不知道讓人說什麼才好。

     但是,世界上也有一個地方,居然讓世界上幾個最大的文明相遇了,交流了,甚至局部地融合了。

     這個地方,在中國古代叫“西域”,大緻是指現在的甘肅西部、青海北部、新疆全部。

    不管是近一點的印度文明、波斯文明,還是遠一點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希臘文明,都出現在這個地方。

    當然,更不必說中國自己的中華文明了。

     這麼一些大文明為什麼都會到這裡來彙合和交流? 原因是,這裡離那些大文明的政治中心都比較遙遠,到處是荒原和沙漠,要讓大規模的軍團來長途跋涉,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

    但是,如果要讓一支支商隊依賴着駱駝慢慢穿越,則就成了每一個文明都企盼的好事了,因此便有了絲綢之路。

    商貿之間也會産生惡性競争,幸好,行走在絲綢之路上的還有不少宗教人士,讓這片遼闊的土地獲得了精神安頓。

    宗教和宗教之間也會産生嚴重糾紛,幸好,這兒的宗教以佛教為主,而佛教是唯一沒有引發過宗教戰争的世界性宗教。

     于是,這片看似荒昧的土地,不經意間擁有了蓬勃的文明生态:以絲綢之路為經絡的物質文明,加上以佛教文化為中心的精神文明。

    這樣的文明生态雖然還無法阻止各個小邦國之間的征戰,卻意味着各個大文明之間的重大讨伐不可能在這裡發生。

     有趣的是,我發現,這個區域内各個小邦國之間的征戰,往往是為了争奪一個佛教大師。

    這樣的戰争規模大不起來,被争奪的佛教大師說一聲“别打了,我跟你走吧”,事情也就了結了。

     我非常喜歡這些地方,隻要有機會總會過去,站在沙漠之中,傾聽着一兩千年前的馬蹄駝鈴,遙望着早已遠去的袈裟背影。

    我想,再好再大的文明,一直置身于它的中心地區也一定會逐漸僵化;隻有到了這樣的邊遠地帶,任何一種文明都無法霸道,彼此之間相見而歡,這才叫人類文明的敞亮地帶。

     在這個敞亮地帶,有一些著名的路線,沿着路線又有一些著名的重鎮,其中一個就是敦煌。

     公元三六六年,有一位僧人在敦煌東南方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開始開鑿石窟,後來代代有人繼續,這就成了著名的莫高窟。

     佛教在印度傳播之初,石窟是僧人修行的場所,卻不在裡邊雕塑和描繪佛像,要表現也隻用象征物來替代,用得比較多的有金牛、佛塔、法柱等。

    後來到了犍陀羅時期,受到亞曆山大大帝東征時帶來的希臘雕塑家們的影響,開始開鑿佛像石窟。

    因此,人們往往可以從那裡發現希臘雕塑的明顯痕迹。

     你看,僅僅是佛像石窟,就已經把印度文明和希臘文明包羅在裡邊了。

    這些石窟大多處于荒山野嶺之間,遠遠看去很不起眼,哪裡知道裡面所蘊藏的,卻是兩個偉大文明的精彩。

     當然,更重要的是作為主體的中華文明。

    佛教從印度一進入中國,立即明白這是一個需要用通俗、形象的方式來講故事的國度,因此在石窟造像藝術中又融入了越來越濃重的中華世俗文明。

    結果,以人類的幾大文明為背景,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裡深刻而又通俗地端莊着,微笑着,快樂着,行動着,也苦澀着,犧牲着。

    漸漸地,這一切都與中華曆史接通了血脈,甚至成了一部由堅石雕刻的曆史。

     莫高窟,便是其中的典型。

     二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讓人驚奇的是,曆來在莫高窟周邊此起彼伏的各種政治勢力,互相之間你死我活,卻都願意為莫高窟做一點好事。

     北魏的王室、北周的貴族都對莫高窟的建造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更不必說隋代、初唐、盛唐時,敦煌一帶的官府和民衆,一起把明麗的時尚融入莫高窟的歡快景象了。

    連安史之亂以後占領敦煌的吐蕃勢力,以及驅逐吐蕃勢力的張議潮軍隊,本是勢不兩立的敵人,卻也都參與修護莫高窟。

    五代十國時期的曹氏政權對莫高窟貢獻很大,到宋代,先後占領這一帶的西夏政權和蒙古政權,也沒有對莫高窟造成破壞,這實在是奇迹了。

    莫高窟到元代開始衰落,主要是由于蒙古軍隊打通了歐亞商貿路線,絲綢之路的作用減弱,敦煌變得冷清了。

     為什麼那麼多赳赳武将、權謀強人都會在莫高窟面前低下頭來?我想,第一是因為這裡有關人間信仰,第二是因為這裡已經構成曆史。

    宗教的力量和時間的力量都是極其強大的,強大在默默無聲中,足以讓這些燥熱的心靈冷卻下來,産生幾分敬畏。

    他們突然變得像個孩子,一路撒野下來,到這裡卻睜大了眼睛,希望獲得宗教裁判和時間裁判。

     出于這種關系,莫高窟一直在不斷地建造、修補、延伸,真正構成了一個有呼吸、有代謝、有年歲、有傳承的生命群。

     在這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