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紅樓》瑣話

首頁
    get="_blank"href="/book/51001"contenteditable="false">紅樓夢》有英譯本,就直譯其名為TheDreamoftheRedChamber,譯者是位精通中國文的英國人,似乎是名Giles吧?這倒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新中國成立以後,《紅樓夢》在文藝上仍保持了它的崇高的地位。

    俞平伯的《紅樓夢研究》,因系根據唯心主義理論,受到了唯物主義者的嚴正的批判;而賈寶玉與林黛玉也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如果雙玉真有其人,也該含笑于九泉了。

     舞台上常見有各劇種新編的《寶玉與黛玉》的演出,而以江蘇省錫劇團的《紅樓夢》為最,由姚澄、沈佩華、王蘭英主演,吳白、木夫編劇,因為意義正确,很得好評。

    蘇州彈詞作家吳和士前輩,正在替朱雪琴、郭彬卿兩藝人編《寶玉與黛玉》彈詞,不料尚未脫稿,而蘇州市評彈工作團潘伯英、黃異庵已編成了中篇彈詞《紅樓夢》,分上、中、下三集,先後在蘇、滬演出,風靡一時。

     我對于林黛玉向有好感,深表同情于她的不幸的遭遇;我雖是一個男子,而我的性情和身世也和她有相似之處。

    她孤僻,我也孤僻;她早年喪母,我早年喪父;她失意于戀愛,我也失意于戀愛;她工愁善感而慣作悲哀的詩詞,我也工愁善感而慣作悲哀的小說。

    因此,當我年青的時候,朋友們往往稱我為小說界的“林黛玉”,我也直受不辭。

     林黛玉自号颦卿,颦又是悲哀的表示,颦與哭是分不開的,所以一部《紅樓夢》,一半兒是林黛玉的淚史,說她是在還淚債,一些也不錯。

    我自幼至長,直到五十二歲,為了戀愛,為了國恨,為了家難,也單直構成了一部淚史,也在還我的一筆淚債;記得當年曾有《還淚》兩首詩:“悲來豈獨夢無成,直欲逃禅了此生。

    偷活人間緣底事,尚須還淚似颦卿。

    ”“學書學劍兩難成,愁似江潮日夜生。

    為有情逋償未了,年年還淚作颦卿。

    ”可是那個時代女子的心,畢竟是脆弱的,所以林黛玉因受不起悲哀的襲擊而死了。

    我卻頑強地抵抗着,終于渡過了一重重難關;戀愛早已告一段落,家難也早就應付過去,而祖國獲得了新生,國恨也一筆勾銷了。

    到如今我已還清了淚債,隻有歡笑而沒有眼淚,隻有愉快而沒有悲哀。

     林黛玉孤芳自賞,落落寡合,她死心塌地地愛着賈寶玉,而不肯赤裸裸地透露出來;她面對着殘酷的封建和禮教,孤軍作戰,堅持着不妥協的精神,與惡劣的黑暗勢力相周旋;所以她雖受不起悲哀的襲擊,而走上了死亡之路,仍不愧為封建社會中一個勇敢的女鬥士。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