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身等義為境故。
此不相應
諸識界系
于八識中鼻舌二識唯在欲界不通上界。
眼耳身識唯在欲界初禅二地。
二禅已上五識皆無。
後三識遍三界而有
苦等五受
分受心所以為五受。
謂苦·樂·憂·喜·舍也。
樂·喜領順境相。
謂适悅身說名樂受。
适悅心者說名喜受。
五識名身。
意識名心。
何故然耶。
五識各依色根而轉。
諸有色根不離身故。
雖意根亦不離身而轉非悉然。
生無色界。
有情意根離身而轉。
不同色根定不離身。
是故五根所生諸受合名身受。
唯依意者獨名心受。
苦·憂領違境相。
謂逼迫身說名苦受。
逼迫心者說名憂受。
舍領中容境相。
于身于心非逼非悅名不苦不樂受。
苦樂尤重五識相應。
無分别故。
憂喜輕微意識相應。
有分别故
諸識受俱
七·八二識唯舍相應。
第六意識五受相應。
眼等五識三受相應。
謂苦·樂·舍。
問。
第八唯舍相應有理可知耶。
答。
有七因緣。
是故舍受。
一此識行相極不明了。
是舍受相。
若苦等受必明了故。
二此識不能分别違順境相。
取中容境。
是舍受相。
若是餘受取違順故。
三由微細。
若是餘受行相必粗。
四由一類。
此行相定故成一類。
若是餘受必是易脫。
五相續而轉。
若是餘受必有間斷。
六由異熟故。
謂此相應受唯是異熟。
随先引業不待現緣。
任善惡業勢力轉故。
苦·樂二受是異熟生。
非真異熟。
待現緣故。
七有情恒執為内我故。
謂若苦·樂二受相應。
便有轉變。
甯執為我。
問。
第四所謂一類者何也。
答。
此有多義。
一三受不易。
二三性不易。
三境界不易。
四相續不易。
故未轉前名為一類。
問。
第七唯舍受俱有理可知耶。
答。
有二因故。
謂一任運而恒。
二一類無變。
若夫餘受非是任運。
待現緣故。
亦有變異。
有易脫故問第六雲何五受相應耶。
答。
諸逼迫受意識俱者于人天中恒名為憂。
非尤重故。
傍生鬼界名憂名苦。
雜受·純受有輕重故。
捺落迦中唯名為苦。
純受尤重。
無分别故。
諸适悅受意識俱者。
若在欲界初二靜慮近分名喜。
但悅心故。
若在初二靜慮根本名樂名喜。
悅身心故。
若在第三靜慮近分·根本名樂。
安靜尤重。
無分别故。
舍受意識相應者通在三界。
若夫第三靜慮意識唯于末位舍受相應。
餘無有舍。
純樂地故。
那落意識唯于末位舍受相應。
對法等說嗔于末位與舍俱故。
或無有舍。
唯苦相應問以何得知五識與三受俱也。
答。
易脫不定故。
皆容與三受相應。
間斷轉變謂之易脫。
欣戚舍行互相而起謂之不定
五果體相
一異熟果。
二等流果。
三離系果。
四士用果。
五增上果。
謂之五果。
一異熟如前所說若但言異熟。
即六識中報非真異熟攝。
若言異熟生亦攝别報。
二者等流。
謂習善等所引同類。
或似先業後果随轉。
其随先業而似轉者實增上果。
非同性果。
相似之義假名等流。
此果即通有漏無漏。
三者離系謂無漏道斷障所證善無為法。
四者士用。
謂諸作者假諸作具所辨事業。
如夫農作·商賈·事主·書畫·算數·占蔔等事。
由此成辨諸稼穑等财利等果名士用果。
五者增上果。
謂除前四餘所得果。
寬通有漏·無漏等
賴耶三相
三相者何也。
謂自相·果相·因相也。
何曰自相。
謂阿賴耶。
此翻曰藏。
此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
謂之自相。
何曰果相。
謂此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
名異熟識。
謂之果相。
何曰因相。
謂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
名種子識。
謂之因相。
問。
異熟·種子亦應此識自相。
何故偏說藏是自相耶。
答。
此識自相雖有三位。
而彼藏名三位之中初位所攝。
又以是名我執所執過失重故。
是以偏說。
所謂三位者何也。
謂此識體總有三位。
我愛執藏現行位。
即七地以前菩薩。
二乘有學·一切異生·從無始來名阿賴耶。
此雲執藏。
至無人執位。
二善惡業果位。
謂從無始乃至極解脫道時。
乃至二乘無餘依位名毗播迦。
此雲異熟。
至無所知障位。
三相續執持位。
謂從無始乃至如來盡未來際利樂有情位名阿陀那。
此名執持。
問。
既有三藏名阿賴耶。
故知藏名廣通三位。
何曰初位耶。
謂所藏義通第二位。
能藏亦通第三位。
答。
義雖具三。
正以執藏名阿賴耶。
若不爾者。
二乘無學八地已去應有此名。
問。
疏三末雲。
此能·執藏亦通無漏。
所藏不通無漏矣。
執藏何局初位耶。
答。
佛果第八平等性智之所緣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