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五蘊為體。
不取種子也。
無明·受·取是惑所攝。
行·有一分是業所攝·七有一分是苦所攝也。
前十是因。
後二是果。
如斯因果定不同世。
因中前七與愛取有或異或同若二三七各定同世也
無明細辨
此無明支取發業者。
如勝鬘經有五住地。
即見一處·欲·色·有及無明住地。
前四煩惱障。
能發諸業。
第五所知障。
不能發業。
于此五中唯取前四。
于發業中有能通發總别業者。
有但發總報者。
有唯發别報者。
今取兼發總别及唯發總報者。
不取唯别。
于中複有助正發業。
通取助正。
正發行者唯見所斷。
謂粗猛故。
助者不定。
謂助發人天總報之業亦通修道。
助發惡趣總報之行多唯見斷。
發别報等少亦通修。
又此無明通于相應·不共纏·及随眠。
現行名纏。
種名随眠。
現行分二。
與本惑俱名為相應。
不與本俱名為不共。
然多說是主獨行。
迷因果理行相細故。
不同非主獨行無明
十一殊勝
雖諸煩惱皆能發潤。
而發業位無明力增。
以具十一殊勝事故。
如緣起經說。
一所緣勝。
遍緣染淨故。
二行相勝。
隐真顯妄故。
三因緣勝惑業生本故四等起勝。
等能發起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緣起法故。
五轉異勝。
随眠·纏縛相應不共。
四轉異故。
六邪行勝。
于谛起增益及損減行故。
七相狀勝。
微細自相遍愛非愛共相轉故。
八作業勝。
作流轉所依事作寂止能障事故。
九障礙勝。
障礙勝法及廣法故。
十随轉勝。
乃至頂有猶随轉故。
十一對治勝。
二種妙智所對治故矣所以不說餘惑亦名發業支也
行支細辨
或有一業唯感總報。
或有一業通感總别。
并是行支也。
順現受業别助當業皆非行支。
此皆唯能感别報果也。
感當業中别有一業唯感别報。
謂之别助當業
五種熏發
名言熏習發識等種未必一時。
雖有前後雜亂不定于生果相未辨何前何者為後。
然此五種由業熏發必是同時。
由行熏識業力種成令五種子一時轉變于生死位能生自果而已
識等次叙
識等五種由業熏發雖實同時。
而依主伴總别勝劣因果相異。
故諸聖教假說前後。
謂本識為主。
異熟主故。
餘四為伴。
是助伴生。
就彼四中。
名色是總而體性寬。
餘三是别而義用狹。
就後三中。
六處以受等依是勝。
餘二以依處生是劣。
就後二中。
觸以能生受是因。
受以觸所生是果也。
或依當來生起分位現在已起分位有次第故說有前後。
非行熏時及實生果有其前後。
謂續生時因識相顯。
次根未滿名色相顯。
次根滿時六處明盛。
依斯發觸因觸起受。
爾時乃名受果究竟也
愛取潤業
愛能潤業取支亦爾。
且依初後分此二支。
要數溉灌力生有牙。
譬如麥等時時受潤而得生長。
雖初煩惱皆能發潤。
于潤業位愛力偏增。
雖取支中攝諸煩惱。
而愛潤勝。
故十地經說是愛增也
潤生相貌
于潤生位中有中·生殊。
于潤中有起自體愛。
于潤生有起境界愛。
以于死有不見中有。
謂我無有起自體愛。
于中有位見生處故起境界愛。
謂于彼業所得生處還見如是種類有情喜樂馳趣。
即于生處境色所礙中有終滅生有續起也
中有愛潤
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沒已生時。
依中有位而起染污意識結生相續。
謂男女互于父母之處起貪及恚。
而緣父母不淨謂為己有而生貪愛。
或緣當生有果起愛。
故得潤生。
中有染識滅時其異熟識托母胎中。
與赤白渧同一安危令相和雜成羯羅藍
能所引生
無明及行名能引支。
能引識等五果種故。
識等五種名所引支。
是前二支所引發故。
愛·取·及有名能生支。
近生當來生·老·死故生·及老·死名所生支。
是愛·取·有近所生故
緣起得名
瑜伽論中釋緣起名有其五釋。
一雲。
由煩惱系縛往諸起中數數生起。
故名緣起。
是依緣所起之處釋名。
二依托衆緣速謝滅已續和合生。
故名緣起。
此依刹那義釋名。
三衆緣過去而不舍離。
依自相續而得生起。
故名緣起。
四數數謝惡滅複相續起。
故名緣起。
此依數壞數滅義釋。
五于過去世覺緣性已等相續起故名緣起。
如世尊說。
我已覺悟等起宣說。
即由此名展轉傳說。
故名緣起
五性各别
總分衆生有五種姓。
一菩薩。
二獨覺。
三聲聞。
四不定。
五無性。
即是十卷·入楞伽第二卷·無上依經上卷·善勇猛般若第一卷·大般若第五百九十三卷說五種姓。
大莊嚴論第一卷末種姓品·及瑜伽第二十一聲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