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細相現行愚。
即是此中執有生者。
猶取流轉細生相故。
執有生者以行流轉以生為首。
實皆有滅。
且舉一生。
非不執滅。
即執流轉相也。
二純作意求無相愚。
即是此中執有滅者。
尚取還滅相故純于無相作意勤求未能空中起有勝行
八地所斷
八地所斷即無相中作加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無相觀不任運起。
前之五地有相觀多無相少。
于第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第七地中純無相觀雖恒相續而有加行。
由無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
如是加行障八地中無功用道。
故若得入第八地時便能永斷。
彼永斷故。
得二自在。
由斯瑜伽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于無相作功用愚。
二于相自在愚。
令于相中不自在故。
此亦攝土相一分故。
八地以上純無漏道任運起故三界煩惱永不現行。
第七識中細所知障猶可現起。
生空智果不違彼故
九地所斷
九地所斷即利他中不欲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樂有情事中不欲勤行樂修己利。
彼障九地四無礙解。
入九地時便能永斷。
由斯瑜伽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于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辨陀羅尼自在愚。
于無量所說法陀羅尼自在者謂義無礙解。
即于所诠總持自在。
于一義中現一切義故。
于無量名句字陀羅尼自在者謂法無礙解。
即于能诠總持自在。
于一名句字中現一切名句字故。
于後後慧辨陀羅尼自在者謂詞無礙解。
即于言音展轉訓釋總持自在。
于一音聲中現一切音聲故。
二辨才自在愚。
辨才自在者謂辨無礙解。
善達機宜巧為說故。
愚能障此四種自在皆是此中第九障攝
十地所斷
十地所斷即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諸法不得自在。
彼障十地大法智雲及所含藏所起事業。
入十地時便能永斷。
由斯瑜伽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大神通愚。
即是此中障所起事業者。
二悟入微細秘密愚。
即是此中障大法智雲及所含藏者也
金剛所斷
十地于法雖得自在。
而有餘障未名最極。
謂有俱生微所知障。
及有任運煩惱障種。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彼皆頓斷入如來地。
由斯瑜伽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于一切所知境極微細着愚。
即是此中微所知障。
二極微細礙愚。
即是此中一切任運煩惱障種也
極脫所棄
所餘有漏法種·劣無漏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猶未舍彼。
與無間道不相違故。
解脫道起方棄舍之。
第八淨識非彼依故。
有漏善·三無記法全·異熟生少分名所餘有漏。
二障餘故。
十地中所生現行及此種類中下品種名劣無漏也
十種真如
十真如者。
一遍地真如。
謂此真如二空所顯無有一法而不在故。
二最勝真如。
謂此真如具無邊德于一切法最為勝故。
三勝流真如。
謂此真如所流教法于餘教法極為勝故。
四無攝受真如。
謂此真如無所系屬非我執等所依取故。
五類無别真如。
謂此真如類無差别非如眼等類有異故。
六無染淨真如。
謂此真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說後方淨故。
七法無别真如。
謂此真如雖多教法種種安立而無異故。
八不增減真如。
謂此真如離增減執不随淨染有增減故。
即此亦名相土自所依真如。
謂若證得此真如已。
現相現土俱自在故。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
謂若證得此真如已于無礙解得自在故。
十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謂若證得此真如已普于一切神通作業·總持·定門皆自在故。
雖真如性實無差别而随勝德假立十種。
雖初地中已達一切。
而能證行猶未圓滿。
為令圓滿後後建立
依诠廢诠
真如妙理不可思議。
非言所言。
非識所識。
唯諸聖者分滿證悟。
謂之廢诠談旨。
雖然如是強寄言慮而說常住一味等。
謂之依诠談旨
變化身土
于變化土有其二種。
一穢土。
二淨土。
穢謂瓦礫荊蕀便利臭穢等也。
淨謂金銀七寶池林宮閣等也。
唯識論十雲。
若變化身依變化土。
謂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淨穢佛土因緣成熟。
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為佛土。
或淨或穢或小或大前後改轉。
佛變化身依之而住。
能依身量亦無定限。
佛土章雲。
此土亦以有情五蘊及器界四塵等以為體性。
佛變唯無漏。
餘有情變通有無漏。
第六識及所變通有無漏。
餘識及所變唯有漏。
太賢雲。
淨穢同處。
随業異見。
猶如四識等事心異。
如說鹙子所見山河螺髻梵王變寶土故
長時暫變
于變化土而有長時淨土·暫變淨土。
長時淨土其相可知。
暫變淨土謂釋迦土中說無垢稱經。
足未按前現穢非淨。
足按已後暫令見淨。
說法華時。
十方佛集淨而非穢。
未集已前穢而非淨。
涅槃亦言。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地皆柔軟。
無有●塘土石沙礫。
亦化土攝。
是其暫變而已
自受用土
唯識論十雲。
自受用身還依自土。
謂圓鏡智相應淨識由昔所修自利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
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變為